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22.
民办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着教学课时相对不足、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重视程度差、学生语文素质较低等教学困境。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实际,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3.
建立农民工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是加强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人身安全、缓和农民工与市民利益冲突、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建立用工单位、企业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体制;社会各专业学校转变办学理念,热心为农民工服务是建立这一制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4.
中国古代“清贫寡欲”德育原则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足常乐”和“清贫节欲”是“清贫寡欲”的同义词。“清贫寡欲”是中国古代德育的一个主要原则。它对中华民族的许多道德和行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儒家、佛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清贫寡欲”德育原则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清贫寡欲”德育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缓和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积极作用 ,也有利于清官的产生和为政清廉吏治的形成 ;对于减少争斗和社会犯罪 ,加强民众的团结 ,稳定社会秩序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 ,“清贫寡欲”使人们在政治、经济上不求上进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中国农业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副作用 ;也不利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良好风尚的形成和民主法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25.
试论我国民族教育特殊性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学、民族学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从教育目的和功能来看,具有培养本民族人才,传播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从国家教育资金投入上看,具有倾斜性,从办学主体看,具有宗教人士办学的宗教性;从教育管理方面看,具有专职性和复杂性;从教育发展水平看,民族教育具有低层性和不平衡性。从办学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看,具有多样性,从学校布局方面看,具有分散性,从教学时间上看,具有灵敏性;从教学语言和文字上看,具  相似文献   
26.
课改新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让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并且适应新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由“蜡烛”向“果树”转变,由“园丁”向“人生的指路人”转变。给学生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7.
黄明光  张金顺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3):112-114,128
本文对《教师法》提出了教师学历要求滞后、住房管理滞后、对师范毕业生就业管理滞后、教师严格管理制度滞后、教师聘任和解聘制度滞后、对民办教师待遇制度滞后等六点欠缺之处,并相应提出了修改和完善《教师法》的六点措施。  相似文献   
28.
章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最后,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体对学和社会风的影响。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泛滥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同时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风。  相似文献   
29.
丁波  黄明光 《文教资料》2007,(19):163-165
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被服务者,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最终受益者和反馈者。本文对上述三个角色,从理论和个案中分别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