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1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只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和品质当作目标,而忽视了培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品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学校德育面临新的课题。学校必须重视生态德育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2.
试论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产生动因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审计机关对信息系统审计的不断探索提出了开展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研究的需要,文章是对相关理论的初步探讨.首先在分析主流信息系统审计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含叉与作用,然后从审计机关外部、内部两个角度分析了政府信息系统审计产生的动因.最后从审计对象、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目标四个方面讨论了影响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因素.  相似文献   
83.
一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分为三大系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属于认知系统。伴随着人的认知活动产生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态度体验,属于情感系统。人们自觉地根据一定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心理活动属于意志系统。这三大系统各有自己的特征、规律和功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整体,任何心理机能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在一个外部刺激面前,往往是人的三大心理系统相结合、相制约地做出反应。彼得洛夫斯基等人指出:“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由很多特殊的  相似文献   
84.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当然有其合理的动机,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复兴?谁来复兴?如果以由古希腊文化衍生蔓延开来的西方传统为参照来看,中国古代主流文化在运思和言说方式、话语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的确存在着十分鲜明的独特性。这种话语独特性背后隐含着作为言说者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生成演变、现实境遇、社会功能、人格理想的复杂性,是他们精神历  相似文献   
85.
文学研究有各种各样的“视角”,就像看万花筒,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绚丽多彩的,没有高下美丑之分。然而在文学研究中人们却常常以为自己的研究视角最正确,并以此而贬低别人的视角,这实在是很幼稚可笑的。即如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观念史的研究曾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其后范畴史研究又后来居上,热闹一时,此外还有关于作者、版本的考证,诗话、文话的辑佚、校勘、笺注等,都有各自的路数,也都有各自的学术价值,不能扬此抑彼,妄分轩轾。今天我们拈出“趣味”二字作为古代文论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或也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概而言之,有下列数端:  相似文献   
86.
汉魏之际,知识阶层处于"士大夫"与"文人"两种身份的激烈冲突之中,这种冲突所导致的心理焦虑对此期文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士大夫"是知识阶层的基本身份,自西汉武帝以来主要由儒生、儒生出身的官僚以及文吏所承当,东汉后期形成了诸多官僚家族与经学世家二者合一的高门显族。"文人"身份主要由所谓"辞赋之士"、"文章之士"承担,西汉时期主要被帝王宗室所豢养,东汉中期以后这一身份蔓延开来,社会中多有在经学之外还致力于辞赋、歌诗等文章写作以及绘画、书法、音乐创作者,张衡、班固、傅毅、蔡邕是其代表。作为"文人",他们放不下"士大夫"建功立业、做帝王师的恒久志向;作为"士大夫",他们又时时陶醉于雕章琢句、抒情言志的愉悦之中。因此,"士大夫"的"通经致用"、"以天下为己任"与"文人"抒写个人情趣的"美丽之文"成为两种对立的选择,他们的诗文也就成了这一双重身份及其内在冲突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87.
在我们以往的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中,从作品内容中揭示出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内涵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但从被视为纯粹的"审美"或者"形式"中发现政治意蕴却是比较少见的。事实上,一种审美趣味以及文体、修辞等文学形式与社会政治状况密切关联:一方面社会政治状况是审美与形式生成与演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审美和形式也以特有的方式发挥着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功能。六朝士族文人对五言诗的青睐以及以品论诗、历代儒家士人的复古主义或者退化论的文学史观,从表面看主要是形式问题,实际上都是某种政治诉求的文学表征,因此,探讨"形式的政治"就成为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88.
《诗》和《春秋》都是先秦儒家士人极力推崇的文化文本。二者从实际的历史角度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儒家的话语建构工程中它们却同是儒家权力意识与乌托邦精神的体现 ,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空间的变化 ,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9.
李春青 《金秋科苑》2010,(10):150-150
将人民监督员制度与检察机关的涉枪信访工作相结合,对于检察机关正确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提高办案质量、促进公正执法、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0.
阐释与认识、评价都是人的主体性精神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认识指向知识,阐释指向意义,评价指向价值,三者各有各的效用范围。对于人的自我意识和理论反思而言,认识属于知识论(认识论)范畴,阐释属于阐释论(阐释学)范畴,评价属于价值论(价值学)范畴,都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但三者之中阐释比较特殊。由于阐释所指向的目标是意义,不能离开知识和价值而独立存在,因而阐释也就与认识和评价有着交融互渗的复杂关联。阐释过程始于认识而终于评价,对阐释与认识和评价之间关系的考察有助于对阐释本身的深入理解,从而更准确地确定其在人类精神结构中的位置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