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3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互联网与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主要阅读媒介由单一的纸质文献逐渐发展成为电子阅读、光盘、缩微胶卷等多元载体并存的形式。((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传统出版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出版业品种与内容资源重组、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2.
一年级新来的教师选择了《四季》来上汇报课,在她的激情感染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当有孩子说“我喜欢冬天,因为……”时,教师笑眯眯地问:“你们喜欢冬天吗?”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孩子看着教师,没作声,其他的孩子拖长音调,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相似文献   
103.
诞生于18世纪的劳伦斯·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传>被后世认为几乎具备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所有特点,斯特恩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小说中处处体现,甚至作者自身影像在小说中也有所折射,使得作品与作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4.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和推理,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来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性特征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显示。灵感和预感、猜测和假说、顿悟和豁然贯通等都是直觉思维的表现。历史上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都来自于直觉思维。  相似文献   
105.
在承认认知科学和修辞学存在不同的学科假定和研究目标的基础之上,文章认为现代认知科学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同古典修辞学对辞格的关注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排比示例来证实认知科学对修辞学中的某些认定,提出认知科学将极大地丰富修辞学,而后者也会为前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实验语料。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就图书分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质量要求,及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7.
学校建设应服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符合学校特性。围绕学校而展开的档案建设和管理应服务于育人本位,以学校的“独特品质”为核心,按照“基础——提炼——整合”三个层面,选取“理念、文化、教科研、成果、个性”五个亮点完善档案材料,提炼特色精髓,整合优质资源,取得档案建设与学校建设的协调一致,促进学校持续有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8.
一、教学互动,克服思想障碍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很少主动跟老师交流,是担心自己的观点太平庸,害怕被老师看不起,再者动不动就往老师身边跑,会让同学们认为在跟老师套近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其实,学生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老师没有理由不喜欢一个爱思考、进步快、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应主动接近老师,与老师交流沟通,关键在于教师要鼓起学生主动向老师靠拢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9.
“各种教学过程中 ,若不把提问法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我们几乎无法承认这是适当的方法。”一位外国教学法学者如是说。那么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提问法呢 ?如何将提问的艺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我们的教学中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所学科目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汲取知识养份的要求 ,繁重的学习此刻对他们来讲 ,已不是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位著名的教育实践家说 :“课上得令人感兴趣 ,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 ,还感到兴奋和激动 ,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 ,有时甚至惊讶 ,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 ,体会到创造的愉…  相似文献   
110.
当科学技术,带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日益显现并变得尖锐起来,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正视科学技术的本质,探索科学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