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2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月球探测的进展与我国的月球探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月球探测是我国航天活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 三个里程碑,自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一次月球探测高潮后,迎来了“重返月球”的又一次 月球探 测热潮,以开发利用月球上丰富的核聚变燃料氦3、矿产和空间环境资源等为最终目标。 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月球探测的技术能力,首期工程的科学目标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r 、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  相似文献   
32.
欧阳自远:非常感谢上海图书馆给我这个机会,来向大家汇报关于中国的"嫦娥"工程,特别是能够参加到"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的讲座,我感到尤为荣幸,非常感激上海市在各个方面对"嫦娥"工程的巨大支持,而且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所以我一直非常感激大家对"嫦娥"工程的关心和真挚的爱护,给予我们众多的鼓励,我代表"嫦娥"工程再一次向上海表示我们真诚的感激.  相似文献   
33.
欧阳自远 《大学生》2013,(Z1):108-109
正我们找到规避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办法研究小天体关键的问题是(它)以后还撞不撞(地球)?我的回答是一定会撞,因为这是自然现象。那么人类能不能逃过这一劫?大家提出来很多方案,我参加了一个叫人类紧急状态会议的国际会议。大家讨论了四个紧急状态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小天体撞地球,科学家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规避小天体、拯救人类?会上提出的有些对策毫无根  相似文献   
34.
月球探测的进展与前景(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自远 《学会》2003,(11):49-54
1、月球探测的历程自古以来 ,人们就对月球寄予了真情期望的遐想和充满诗意的赞美。当一轮皎洁如玉的明月挂在夜空 ,人们只能靠肉眼观测月球并寄托自己的想象。直到 16世纪望远镜发明发后 ,人类才能够用望远镜观察月球 ,但观测的空间分辨率大于 10公里 ,人们发现月球上有高山和广阔的平原并布满了环形山。真正对月球的了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月球探测进入空间探测阶段。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亮度也仅次于太阳 ,历来是人类天文活动的首选目标 ,自然也是人类走出地球摇篮 ,迈向浩瀚宇宙的第一步。 195 9年至 1972年 ,美国和前苏联成…  相似文献   
35.
我国探月万事俱备,首次成本控制在10亿元内 月球探测从1976年以后沉寂了近18年.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意识到,虽然人类登上了月球,但耗资太大,效率太低、探测水平不高,所以必须要采取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和新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有冷战结束和前苏联解体的因素.经过总结和反思,198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提出"又快、又好、又省"新的空间探测战略,1989年老布什宣布要重返月球.1994年,美国发射了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科学研究上都具有更高水平的"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不但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并意外发现了在月球南极区水存在的信息,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  相似文献   
36.
月球是人类进行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目标。人类从最原始进入到现代,已经有了对付小天体突然袭击的办法,人类一定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地球。中国的探测计划深空探测,就是脱离地球的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的空间的探测。中国过去进行的全部航天活动都没有离开地球,都围绕着地球旋转。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相似文献   
37.
<正>寻找地外生命是人类开展深空科学探测的出发点之一。地外生命探测将为生命起源的难题打开新的突破口,极大丰富对生命的基本认识,也将对地球生命的起源与太阳系早期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新的科学论据。行星系统的"宜居带"理论为我们探寻地外生命提供了新的启示(图1)。根据行星与中心恒星的距离(横  相似文献   
38.
1969年7月,一位34岁的地质科学家正带领一批人在新疆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场地紧张地做着准备工作。这时候,他从广播和报纸上得知美国将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的消息,他激动万分,也感慨万千。返回北京后,他便开始收集整理美国载人登月的资料与数据。  相似文献   
39.
40.
求索之路     
我出生的江西吉安(旧称庐陵),是一个人杰地灵、山川秀丽的好地方。巍峨雄壮的井岗山,苍松翠竹,山泉清澈,面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我总是冥想着探索其中的奥秘。1952年在江西永新中学毕业时,正值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地质工作者去探明地下的宝藏。这种使命感激励我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探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