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王明辉 《考试周刊》2013,(77):32-33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就是如此,教师片面强调“教”的一面,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一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分析文学作品中“语修逻、段章篇”.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72.
对于油气井来说金刚石钻头使用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从现有的金刚石钻头使用现状出发,对金刚石钻头使用寿命提高进行了探讨。该研究对提高金刚石钻头使用寿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3.
报纸上宣传市场商品,要实事求是,既讲好的,也讲差的,不搞浮夸,不回避矛盾,这样才能使读者信服,收到好的宣传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6月18日解放日报上报道了“消噪音耳塞  相似文献   
74.
本文研究剖析宋人神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认为,宋人主要是从人品和文品两个方面对陶渊明及其诗文予以神化的,宋人神化陶渊明的主要原因与宋代三教合一、理学兴盛的思想状况和崇尚平淡自然、意境、韵味的文风等紧密关联。本文还就宋代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的总体特征及其神化陶渊明现象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5.
后现代主义反对实证,主张多元的观点对现代科学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从传统的实证主义方法和主导向多元化的方法转变,从以方法为中心向以问题为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76.
思妇闺怨诗指以书写闺阁中女子怨愁的诗,往往借助"楼"这种意象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思妇闺怨诗词中的"楼"为思妇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意象示现的角度上,"楼"与"愁""思"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次在意象造型上,对人物形象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最后"楼"具有沿袭作用,本身流露出一种感伤意识."楼"入诗词所形成的感伤情怀,及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是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  相似文献   
77.
本文研究剖析清人极度儒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以为,清人儒化陶渊明达于极致,这与清代倡儒道理学、遗民文人群体尊陶热情高涨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并就清人对陶渊明的儒化与宋人对陶渊明的神化进行了简要的对比论析。  相似文献   
78.
拉锯     
目的:锻炼孩子的上肢力量,体验亲子游戏的乐趣。玩法:1.爸爸或妈妈坐在椅子上,让孩子面向自己分腿坐在大腿上,双手挟住孩子的腋下或肩部,有节奏地将孩子放倒后拉起来,同时念儿歌:拉锯,拉锯,拉一拉,锯一锯,拉个宝宝亲一亲。念完儿歌,即把孩子搂在怀里亲一亲。2.孩子和爸爸或妈妈面对面分腿坐在床上或地板上,脚与脚相抵,手与手相拉。游戏开始,两人用力拉大锯,相互交替地把大锯拉向自己的一边,上身也随之做前后屈伸运动,同时,一边拉锯,一边念儿歌:拉锯,拉锯,拉一拉,锯一锯,你拉我拉真欢喜。游戏时,还可以两人同时向左或向右拉,做扭腰动作。注意…  相似文献   
79.
油画是高师美术专业必设的课程之一。要使油画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不但要全面了解传统技法,还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推陈出新,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相似文献   
80.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但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两种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起初都是为人物画做背景的,经过了相当长的发展后,脱离了陪衬的命运走上了独立道路,成为了独具魅力的画种。但是它们除了名字的差异所包含的理念和表现方法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