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文章对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及外部环境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2.
课程评估是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也是促进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而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具有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的特点,如何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进行评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评估的实践,我们认为评估除须具有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可测性和简易性外,还应贯彻四项原则。 (一)目标评估与过程、条件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进行目标评估,还要对教学过程、基本条件进行评估。因为各校基础条件不同,起步时间不一。若只管目标评估,不考虑原有条件和教学过程,就会降低可比  相似文献   
63.
当今中学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他们被训练成只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的机器.怎样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显得尤其重要.《超级画板》是国内优秀的动态几何软件,教学中恰当使用《超级画板》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现举课堂教学中的几个例子说明.  相似文献   
64.
调查表明:当前教育界对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认识,存在着不注意学校组织的特殊性,过于看重校长的身心素质与道德修养和过于关注是否缺乏对教职员工的关心等问题.提高校长领导效能的关键是在充分认识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灵活调整自己的领导行为.  相似文献   
65.
凌玲 《中学教学参考》2009,(36):123-124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突出“实用”,摒弃以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历式”教育,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点滴,阐述教学中要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学生特点,优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构建新的中职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整合和校企结合等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以“磁体与磁场”教学为例,阐述在深度学习视角下,物理教师可以采用发现教学法,带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并且提出初中物理发现教学的几个关键点.教师努力打造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7.
员工的工作压力来源于多方面。根据双因素理论,可将工作压力源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研究表明,作为保健因素的压力源可从工作活动以外的其他方式增强员工安全感,降低不满程度;作为激励因素的压力源可从工作本身采取措施缓解压力,提高员工满意度。因此,充分发挥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各自在工作压力源管理中的作用,才能释放员工工作压力,提高压力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8.
正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走入了寻常百姓人家.汽车作为常见的交通工具,在很多物理考试中都会被当作背景素材.而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而看似不起眼汽车玻璃,更是隐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下面就将汽车玻璃上的物理知识的有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便于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69.
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个持续建构的过程,它以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解决相关的问题来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极的感知、丰富的体验和完美的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0.
本文基于可雇佣能力的视角,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提出在可雇佣能力的各维度中融入创新要素的内容,推导员工创新行为产生的机理,并将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与员工的可雇佣能力密切相关,外在因素与组织创新氛围紧密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引导员工创新的策略。本文开辟了员工创新行为形成机制研究的新视角,为组织实施创新激励政策提供新的思路,也为组织识别、开发、培养员工的创新潜质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