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体育   7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用心去双打     
吴洪耀 《网球天地》2012,(4):130-130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双打球员,有效的培训必不可少。业余爱好者经过培训后,可以提升比赛技巧的运用和发挥.从而享受到更大的乐趣。准职业青少年球员经过系统培训.得分机率会相对提高从而取得理想成绩。因此,教练在培训双打球员时先要了解双打的内涵及要领.同时通过有效的语言引导学员,让他们同样了解所有跟双打有关的细节。  相似文献   
72.
吴洪耀 《网球天地》2012,(8):112-113
大家可能会问,这一点点重量对打球有影orang?答案是,很有影响。当然这是针对有一定水平的选手来讲,尤其是那些懂得加力的选手。假设一条15克重的网弦穿在一支320克的球拍上。而球拍的硬度是6的话,这区区的15克就可能让它的硬度高于6,在挥拍时与空气碰撞产生向后弯曲的幅度就会增大。  相似文献   
73.
在观看职业比赛时,我们注意到球员们的动作是很简单、很固化的样子,他们极少改变自己的动作来处理回来球,取而代之他们比较喜欢运用力量的轻重、旋转的多少来布置不同的线路及落点。因此,他们在球拍的挥重运用上是较为准确及恰当的,这意味着他们对球拍的既定数据功能的运用非常全面。  相似文献   
74.
吴洪耀 《网球天地》2009,(2):140-140
国家网球管理中心尝试新的制度,从2009年1月起代表中国的几位女子球手将以全职的身份参加国际职业比赛。对于这次的改变,国内很多圈内或圈外人士分别表露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其焦点集中在此改变后几位姑娘能否成功地创造更辉煌的成绩。  相似文献   
75.
吴洪耀 《网球天地》2009,(6):138-138
10多年来,中国的网球发展多集中在高水平的职业网球或中水平的业余网球群,从发展中国网球水平的角度出发,应尽可能地在国际上赢得声誉及关注,中国网协把大部分资源投在已经上位的几位姑娘身上,这本无可厚非,事实上,结果也证明了此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6.
凡是接触网球有一段时间的人士都知道球拍上有一个称之“甜点”的区域,其位置有高有低,视球拍的性能而定。所谓“甜点”就是说这一区域是整个球拍上击球感觉最舒服的一个点,换一个说法就是球手如果用这“甜点”来击球就会产生最佳的效果。原因是球在“甜点”处接触球拍时能够最大幅度地深入网床,接收球的冲击力,再反弹出去,理论上球速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近年来我发觉国内很多专业球手并非采用甜点来击球,而是采用球拍的中线点与拍拒之间的位置来台球,而他们的解释是这样可以产生更多的上旋。我最早发现这情况在1996年,当时看到四川省队的刘莉就是采用这方法打球,还以为只是个别球员对网球的误解,并没有放在心上,但经过最近两年,特别是最近的大半年的观察才发现很  相似文献   
77.
吴洪耀 《网球天地》2010,(1):136-136
许多网球热爱者的期望——发球的讲解在这期终于出现,我经常听到很多朋友谈论发球很难。是的,要把球发好真的不容易,不过当你理解它的原理进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发球的感觉,之后再慢慢地尝试加强能力,如此发球也是很简单的。  相似文献   
78.
吴洪耀 《网球天地》2010,(12):91-91
我们对于小组培训课程的探讨已经告一段落,希望教练们能够有所收获并体现在教学中。接下来,我会讲述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供教练们以及网球爱好者参考,让大家了解网球运动的更多元素。往后的内容包括:网球的技术性、理论性以及网球文化等。这里所提供的纯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吴洪耀 《网球天地》2010,(10):99-99
小组培训的最后两堂课将强调比赛竞技的气氛。而在第七八两堂课中的比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不失分为目的,而第二部分则以得分多者为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