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1.
我国古代体育先后经历了西周官学中的“射”、“御”,春秋战国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汉代太学教育中的“武艺”,隋唐学校教育中的“武”,宋明理学教育影响下的“武学”与“养生”,明清之交早期启蒙教育思潮影响下的学校体育六个发展阶段。体育教育内容日益拓展,教育方法日益多样,教育宗旨日益拓展,教育对象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2.
<正>跨栏跑是途中设有固定数量、固定距离、固定高度栏架的短跑项目,也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性比较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从事跨栏跑运动,不仅可以培养练习者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而且还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弹跳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因此,跨栏跑一直被各级各类学校定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田运会的比赛项目。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对合作自主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排球教学中运用合作自主教学法对学生的排球技战术、排球理论知识、各项身体素质以及学生对排球选项课的喜好程度、每周参加课外排球活动的次数均有明显提高和改善,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会学、会练、会教、会评“的排球运动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特点等方面的论述,指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其它学科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具有较大地优越性,体育教师应注意不断挖掘其内在的教育潜能。  相似文献   
15.
尚保春 《福建体育科技》2015,34(2):10-11,15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基于FIT模型理论对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规律和培养过程进行研究,旨在指导人们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国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结论:FIT模型理论有助于促进人们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转变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与形成,有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锻炼者的日常锻炼;锻炼认知度、体育需求、锻炼频度、懒惰心理、强制措施等是影响和制约人们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与形成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大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重要性宣传力度,科学指导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豫北地区高校男教师亚健康及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体育锻炼相关因素对男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豫北高校男教师亚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5.16%的男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明显降低高校男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锻炼时间、锻炼频度和锻炼强度是影响豫北高校男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青年毛泽东与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毛泽东早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毛泽东早期的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总结经验法,介绍了河南科技学院构建的由体育教师、教学督导组专家和上课班学生共同参与的多角度、全方位的体育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极大地优化了体育教学过程和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及其体育锻炼现状,文章在对河南省高校教师的亚健康现状和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就体育锻炼相关因素对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高校中有59.18%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占44.63%,其亚健康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锻炼周数、锻炼时间、锻炼频度、锻炼强度、锻炼项目数量是影响河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运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科技学院上不同体育项目选项课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身体成分等各项指标进行测量与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体质指标与身体成分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因其所选上体育选项课不同而不尽相同.体育教师在今后的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各个体育项目的特点加强学生其它方面的身体练习,使其体质健康与身体成分的关系更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