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86篇
综合类   69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1.
中国武术创造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岗 《搏击·武术科学》2009,6(3):F0002-F0002
对于中国武术在近一个世纪的创新,尽管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创新成果的推广却收效甚微。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忽视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应该来自于传统。因为,“文化原创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本土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的延伸,是对世界文明成果的继承与超越”。中国武术有着足以令人骄傲的历史和令人艳羡的物质支撑。随着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祖先为我们积淀起来深厚的传统,留下无比丰厚的资源。故此,我们对中国武术的创造,不应该脱离传统,而应该有足够的本土情怀,应该对传统多一份温情。而且,武术“脱离广阔的当代社会生活注定没有出路,背弃深厚的文化传统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312.
WMA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岗 《搏击·武术科学》2009,6(8):F0002-F0002
2009年夏天对于中国武术而言,“WMA”的横空出世无疑是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值得中国人、中国文化人、中国武术人备加关注的一件大事。如果我们不从技术意义出发来看待刚刚起步的WMA,我们就会发现:WMA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已经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内引起了广泛的热论,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因为,从WMA组织者的发起意图来看,强化和追求“文化”的意义,在WMA赛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13.
王岗 《搏击·武术科学》2009,6(9):F0002-F0002
WMA的元年赛已经结束。作为一个处女赛事,在走过它的诞生期后,如何健康的成长,已经摆在了所有参与、关心WMA赛事人们的面前,并且,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WMA需要完善,需要前行,更需要精彩。  相似文献   
314.
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论述中国武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预设。表明:改变中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继承、弘扬和发展,必须强化中国武术教育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必须性",牢牢树立武术教育的"国家意识";必须使游离于国学之外的中国武术教育回归到国学范畴中,强化武术教育的"国学意识";必须在大的教育体系中认识到它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树立武术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意识";必须认可中国武术中的文化传承使命大于技术传承,牢牢树立武术作为教育的"文化意识";必须明确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载体是"拳种流派",牢牢树立武术教育选择上的"拳种意识"。  相似文献   
315.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在“三大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学科发展日渐式微、学术体系缺乏特质、话语表达贫弱乏力是当前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鉴于中国武术学科尚未设置为独立学科,当下对构建中国武术学科“三大体系”的讨论并非类同于一般成熟学科的研究范式,而倾向于是前瞻性的理论设想与实践性的基础研究,要结合中国武术学科的发展现状,从“三大体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视角进行专门的探讨和辨析。研究认为,在学科建构上要探寻理论路径,建立中国武术自主性理论体系,规范教材编写,形成匹配学科发展的教材体系,构建人才梯队,促进师资引进与培养平衡发展;在学术建构上要坚守理论自信,强化中国武术研究的主体性,提高问题意识,注重中国武术研究的价值性,突出学科优势,建立中国武术研究的标识性;在话语建构上要实施话语反思、话语转换、话语原创等策略。  相似文献   
316.
中国武术从传统到现代,对于习练者水平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从传统武术的“用意不用力”到现代竞技武术的“量化”追求,都是在对评价标准找出合理的解释。然而,从武术评价的发展变化来看,表现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的拳意,是影响中国武术个性发展和评价习练水平的核心要素。从中国武术“意”文化特质入手,挖掘拳意形成的心理阶序过程和表达方式,找出拳意在评价中国武术习练水平中所呈现的核心要素,从而对武术习练水平的评价提供一种早已具备但未见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指出:中国武术的“意”文化特质,是由技术之意、哲理之意、艺术之意构成,其在评价体系中分别以“拳种”和“拳意”的语系形式为表达。拳意的呈现是习练者与经验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在技术核心表达上,拳意呈现为知觉性,表达出一招制胜、点到为止的底层逻辑;在理论核心范畴里,拳意呈现为主动性,表达出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哲学素养;在文化核心阐释方面,拳意呈现为指向性,表达出含蓄化、陌生化的艺术形式。由此,拳意在外显与深层结构上达成的共识,共同造就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审美和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317.
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了"一会三组"的"三三制"实训模式。在此模式下,遵循"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工作内容→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定学习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反馈教学评估"的完整流程进行基于校企融合的"工作坊"实训课程建设,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形成跟岗、适岗、顶岗三级课程体系,达到了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引领专业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重要人才资源,在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就业面临挑战。科教融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办学模式,具有其独特优势。本文结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实践,探讨如何发挥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优势,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