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2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23.
今天,随着人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一种协调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新型道德——“人—自然”道德,正受到各国政府与人民的普遍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的重要道德价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目前在我国,一方面,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日趋明显,迫切需要运用道德手段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  相似文献   
24.
学则须疑     
古代学者都强调学习要善疑。如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论语·为政》),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然而对此有更为详尽论述的,要推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反复强调“学则须疑”。首先,他认为提出疑问是学习的起点,“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其次,即使学有所得,张载认为仍须有疑,才能“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再次,他还认为人们在实际行动中碰到疑难是必然的,“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行,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最后,他对“疑”与“不疑”的关系理解得很辩证。“不疑”、“不惑”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境界,它是经常疑虑,“积久自觉渐变”的结果。但是达到了“不疑”的地步,还须“有疑”才能进步。所以,“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  相似文献   
25.
青少年“网婚”现象的伦理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朋友、对成长、对自我个性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但是由于"网婚"具有的虚拟性、游戏性、符号性对青少年的道德心理、行为品质和理想人格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亟需准确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导向,引导青少年保持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一致,唤醒青少年的"善良意志",倡导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也应承担应尽的社会道德责任,引导青少年走出"网婚"的误区.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