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面对2020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4万所的政府"承诺",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已刻不容缓。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H省校园足球开展总体情况进行梳理,指出省域校园足球推进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各层级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基础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刚"性政策不足、安全保险制度和督导评价体系亟需健全与完善、教育与体育部门缺乏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等问题。据此提出省域校园足球未来推进的发展策略:健全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探索多措并举方式,夯实师资保障条件;完善政策配套,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因地制宜,保障经费与场地;深化认识,全员参与,协调发展,促进学校体育深入开展;厘清职责,创新机制,促进教体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足球运动中技术要素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但我国的青训体系中教练员对于技术训练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技术与技巧训练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表现在赛场上是具有良好技术的球员在比赛中却展现不出来。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了足球组合训练思想,力图在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的盲区即技术向技巧转化环节找到解决方案,为传统的足球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郑原  索伟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630-631
近几年西班牙足球队的巨大成功获得广泛的关注与赞誉,并对世界足球的格局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的成功来自于通过对足球规律的深刻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足球理念。研究和学习这些理念对于处于低潮期的中国足球将带来了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视阈下体育历史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体育界对于体育历史的研究,大多以"认识"的方式看待体育历史.将其作为客体以"价值"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发现体育历史有着人类体育活动的产物和结果、人类体育价值活动目的及其实现过程的展开、人类体育价值活动文明成果的积聚延续的三重含义.体育价值经历了从"物本取向"到"人本取向"、"生物取向"到"人文取向"、"工具取向"到"价值取向"的嬗变,体育历史的形成真实地反映了其属人性、功能性及发展的可持续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郑原林同志根据改革精神,结合体校特点,对现行的少年儿童速滑训练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已取得初步效果,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前,改革势在必行,大有可为.希望体校的同志们都来进行探索,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少年儿童特点的训练方法,以便迅速提高训练水平,为我国冰雪运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童谣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喜爱。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的童谣成为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多少年来,童谣也一直是父辈对下一代进行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采用了童谣的形式。今天,童谣依然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会自己编出许多开心的顺口溜来自娱自乐。正是因为孩子与童谣有这样天然的密切关系,所以童谣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房地产足球现象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中超联赛")为背景,依据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对国内房地产企业介入中国足球现象进行解读,在肯定其积极一面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其对中国足球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和背后动机,据此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及早进行宏观调控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部分青少年女足队伍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我国部分U—16女足队伍的全面调查,了解当前我国青年女足的发展状况,并对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建议。认为应该继续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女足真正遵循足球规律;尽快建立、实施女足教练员培训体系及大纲;确立女足在学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自2010年开始,江苏卫视开办的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以新颖的舞台形式,富有个性的男女嘉宾,点评犀利的主持人而红极一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可以说,《非诚勿扰》红并备受争议着,而各家省市卫视为了抢夺收视率,打着“爱”的旗号也蜂拥而至,使得电视荧屏上曾经的“选秀风”转为“婚恋风”.这样的节目形式有何独到之处?又有何欠缺之处?带来的是怎么样的传播效果?利与弊孰大孰小?本文提出一些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