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700篇
科学研究   134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09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在拼音教学中应重点开发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营造活跃欢乐的课堂气氛的目的.让学生在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中有声有色地度过小学学习的第一道难关--汉语拼音.  相似文献   
92.
在道德原则真实性问题上,洛克一方面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反对天赋德性观,认为一切道德理念都来自感觉和反省,道德原则并非是不证自明的、永恒的和"普遍同意"的普世原则.另一方面,洛克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唯理论学派将演绎和推理作为评价知识真实性唯一标准的过程中,克服了机械经验论的局限性,认为道德原则虽然来自感觉和反省,但它同样具有真实性.其真实性是需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人们推论、考察和运用后才能得以发现.洛克关于道德原则真实性问题的辨析,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科学论证了道德原则的来源,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在评定伦理学学科是否具有科学性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3.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94.
墨子"兼爱"思想代表当时新兴"自由民"和小私有者阶层"衣食之材"的利益需求,他的"兼爱"思想并非是不讲原则、不分对象,无差别、无等级的泛爱。一些儒家学者对其思想的曲解以及后墨"周爱人"思想对其的影响,造成人们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95.
设Tn(x)、Un(x)是Chebyshev多项式,利用发生函数generating function方法给出2个Chebyshev多项式乘积和高次恒等变换。  相似文献   
96.
近几年长输油气管道干线因焊缝管理缺失发生泄漏事故频次高,造成管道企业经济、名誉受损,作为管道企业的员工,这一情况引发笔者对如何有效、完整的管理在役管道焊缝的思考。借鉴事故发生原因,结合完整性管理要求,从焊缝数量、质量、焊缝修复要求、特殊地段焊缝、焊缝资料管理5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出管理建议,供从事焊缝管理者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97.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许多体现探究性和创造性的课题,作为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挖掘教材的内涵:将知识、方法与操作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参与、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分析研究、探究结果。长此坚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就会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8.
传说,女娲抟土以造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泥土是人最本质的状态?于是泥与人,冥冥之中,相遇。 1844年,即清道光年间,余三胜来到天津演出,当时他是春台班的名伶,名噪一时。时年18岁的张明山也施施然走进了戏楼。他看余三胜的演出已有数次,每次都会细细观察舞台上全情投入的余三胜。终于,他掏出一块泥巴捏在手中不停地摆弄,在宽大的袖子的遮掩下,并没有人注意到他稍显奇怪的举止,而他的眼睛也并没有离开过戏台一刻。戏演完了,他拿出了手中的泥团,竟然已是一尊栩栩如生的余三胜像。奇妙的是,整个捏制过程中,张明山并没有低头看过自己手里的泥人。从此“泥人张”一鸣惊人,人们把他的这项绝技誉为“袖里乾坤”。  相似文献   
99.
关于求职,关于面试,我们读过太多太多规则。但是,它们一定是对的吗?今天,我们为你指出十条其实并不那么正确的所谓“金科玉律”——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着的真相。要从一大堆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其实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