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语言运用的技巧。虽采用文言,却具有新鲜活脱的语言风格。在绘声、绘影、绘神等方面,文章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和阐述。第二部分论述蒲松龄改编的艺术。凡是被作者采用的文字资料,无不进行了精心的加工,使原作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形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升华,本文分析了“点铁成金”的原因。  相似文献   
62.
品德与社会课应关注学生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63.
历代学者论北宗晏殊词多从艺术风格上着眼,如宋代王灼说:“风流缊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清代陈廷焯进一步概括为“元献较婉雅.”直到当代,学者们才注意到词风的成因,如海外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灵谿词说》中指出“晏殊词之好处,则正在其能以理性节制,所以才能写得澄明而温润”.惜乎叶先生没有指出“理性”的所在,笔者有感于此,打算深入论述晏词中的深层意蕴,并就此得出自己的评价,以就正于读者与专家.  相似文献   
64.
说东坡艳词     
东坡以豪放词人雄踞于词坛,但也颇写了一些艳科小词。其中有一部份主要歌咏妓妾,这与北宋士大夫多咏贵妇闺秀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5.
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是1978年建院即成立的重点科系,20多年来,它与学院同步发展。中文系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4人,讲师5人,助教3人,高职称占教师总数的66%”此外,返聘退休教授6人。中文系目前开办两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四年本科),新闻采编专业(三年专科)。前者培养中学语文教师,后者培养传媒人才。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400人。同时承担沈阳地区中小学教师学历教育,现有本、专科业余学员200人。中文系办学宗旨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因此贯穿教学始终的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由于大…  相似文献   
66.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多种形态,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7.
自由是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维度:其一,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即自由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其二,自由是人的能力、素质的提高,这是马克思自由概念的现实性维度;其三,马克思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的维度看待自由,每个人的自由与一切人自由的关系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就此而言,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批判性,批判了资产阶级法律意义上的自由,遮蔽了背后的“社会关系”,从而在~个制高点上探索自由,夯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8.
教学要求: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小锻炼自己的胆量,做个勇敢的孩子。 教学片断(一) 1.师生围坐在一起,聊天引出话题:前不久,在我们学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CAI课件播放一(1)班同学在学校医务室门口排队准备打预防针的场景。  相似文献   
69.
资料卡     
主体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哲学认识论基本范畴,指在与世界发生对象性关系中,作为认识、实践、创造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即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客体并创造价值的具体的人。(孙云、孙镁耀主编:《新编哲学大辞典》,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P249)主体概念,在哲学史上曾把它作为本体论意义使用。如亚里士多德在其《范畴篇》中以“主体”表示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与“本体”“本原”是同一概念。从17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开始,哲学界才更多地从与客体相对的认识论范畴来理解和使用“主体”一词。提出“我思,故…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苏轼三首论书诗的解读,探索了苏轼书道观的三个层面:书讲意造,书必新变,书贵有品,并进而讨论了三者关系及所代表的文化——道儒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