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48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体育理论课程讲授的“密度测定法”和“脉搏频率测量法”,一直沿用至今。据对部分体育院系体育理论教研室等单位调查,以及在长期实践运用中的反映,原测定手段需工作人员较多,而测定对象较少,并影响测定准确性。特别在测课的一般密度时,手段繁杂,难于运用。本课题运用数码显示密度、数量、强度综合测定仪(简称“综合测定仪”),携带方便,省人力,功效高,取代了原来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62.
探讨不同氧孵育对比目鱼肌复合动作电位(CAP)的影响及可能机制。60~70 g雄性wistar大鼠比目鱼肌(SOL),不同氧K-R液孵育后固定两端肌腱,经电刺激使其等长收缩,对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AP)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实验结束后测试标本Na+-K+-ATPase活性。结果表明,低氧孵育对肌膜兴奋性产生抑制;运动强度是影响Na+-K+-ATPase活性大小的关键因素,酶活性与CAP参数改变存在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63.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有的教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教学实验的要求,阻碍了教学实验质量的提高,造成实验资源浪费。为了解决教学实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部对教学实验的新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旧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提出新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新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表现出良好效果,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了实验室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64.
摘要:目的:观察12周抗阻训练对ACE基因D/I多态性绝经女性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5-75岁绝经女性63名,受试者无其他疾病史,无服用降血压药物及降血脂药物史。采集口腔黏膜细胞检测ACE基因D/I分型,进行12周抗阻训练。干预前后检测受试者血脂四项(TC、LDL-C、HDL-C和TG)和血管内皮功能(FMD)。结果:1)所选绝经女性I型基因比例61.11%,D型基因比例38.39%,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2)ACE基因DD型绝经女性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II/DI型(X2=162,P=0.000),且以LDL-C和TC增高为主;3.DD型绝经女性FMD值明显低于II/DI型(P<0.01),FMD异常率明显高于II/DI型(X2=135,P=0.000);4.12周抗阻训练ACE基因各表型绝经女性血脂异常率和FMD异常率均有所下降,以DD型最为明显(P<0.01 or P<0.05),血脂系列以LDL-C下降最明显(P<0.01)。结论:ACE基因DD型具有较高的脂代谢及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发生率;12周抗阻训练,所有受试者脂代谢及血管内皮功能均有所改善,但不同ACE基因D/I表型指标变化存在一定差异,DD型个体对于抗阻训练更为敏感。本结果是个性化健身方案制定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5.
骨腱结合部过度使用性损伤常见于运动员。研究伤后48h进行低强度载荷训练对急性骨腱结合部损伤愈合的影响。研究对象和方法:12只雌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后肢通过针刺建立急性损伤组(AI,n=6),伤后48h开始进行四周低强度训练建立伤后低强度训练组(PIERT,n=6)和对照组(CON,n=6)。第四周取样的标本结果提示,PIERT组的骨小梁厚度明显小于AI和CON组;和CON组相比,AI和PIERT组的胶原排列明显紊乱,瘢痕组织多,细胞密度低;PIERT组的纤维软骨带厚度明显厚于AI组。建立了一个定量、可重复骨腱结合部微细损伤动物模型,并发现伤后48h开始低强度训练没有延缓损伤愈合,并对结构重建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6.
利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的现状,以及对运动训练基础论的相关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从生物学基础谈运动训练。认为:生物学适应的理论是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等。  相似文献   
67.
摘 要:为了研究太极拳练习者不同技能水平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调查和比较了10个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和10个普通水平太极拳练习者在简化24式太极拳练习期间的生理参数。在太极拳练习中发现高水平组在能量消耗、心率、摄氧量和潮气量上明显高于普通组。另外,高水平组在吸气时间上明显低于普通组。结果表明,技能水平对太极拳练习中的心肺和代谢反应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同水平的太极拳练习者,可能有不同的练习方式,这种练习方式上的差异被认为是导致两组反应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8.
本研究采用使用DHYSIO-DYNE max-1自动气体分析仪作气体分析,按Bruce等(1963)方案以不同的速度和坡度组成7个阶段,给予定量运动,测定了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最大摄氧量.从开始运动、无氧阈、极限运动及储备等方面表述了青春发育突增期不同发育类型学生的有氧运动能力特征.  相似文献   
69.
急性缺氧暴露情况下运动对中动脉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压低氧屋模拟2500m高原急性缺氧,测试了6名世居平原的男子在常氧和急性缺氧情况下,中等强度运动前后中动脉经颅多普勒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缺氧暴露情况下,安静时平均脑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p)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d)从第5min到第20min都持续上升,且Vd增加幅度最大。常氧和急性缺氧运动后即刻,Vm和Vp均显著增加,常氧运动后Vm、Vp的增加幅度均高于急性缺氧运动后;常氧运动后Vd增加,而急性缺氧运动后Vd略有降低。提示,急性缺氧主要通过调节脑血管阻力增加舒张期血流速度,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来满足动脉氧含量下降时大脑的供氧需求;急性缺氧运动与常氧运动一样,都是通过增加收缩期血流速度来满足大脑供氧需求,但急性缺氧暴露抑制了运动对脑血流速度的增加效应;与常氧运动、急性缺氧相比,急性缺氧运动对舒张期血流速度的影响比对平均脑血流速度和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6名男中跑(800m)运动员进行运动场的800 m全速跑全程的遥测气体代谢和成绩的测试,探讨气体代谢中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成绩的相关性实验发现,遥测气体代谢中的平均VO2/HR、VE、Vt BTP指标与运动员成绩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有应用于体能评定的可能性,从而为体能评价方法的更加成熟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