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9篇
科学研究   2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中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在德育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与高职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及人才市场上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本文在阐述西方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难点,提出一系列改进思路,包括:扎实推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着力打造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科学规范教师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信息环境下将知识管理引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具有显著现实意义,文章从知识、馆员、业务流程三方面论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知识管理的概念内涵,并探讨其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环境是对个体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幼儿园环境布置的思考,分析目前幼儿园环境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以便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JLT-57型不锈刚筛板精馏塔分离乙醇-水混合物的进行研究,以主要影响生产的因素:原料的浓度、釜液的浓度、原料流量和回流比做正交实验来确定乙醇水溶液浓度最高的条件,即乙醇-水混合物分离的最佳生产条件,得出实验号为1的一组实验数据:原料体积比为20%、釜液体积比为5%、原料流量为4L/mol、回流比为3:1时,得到产品的浓度为0.949(体积比),此时釜液和原料液的浓度都比较低,回流比也比较大,但是浓度却最高.  相似文献   
15.
关于提高纸质期刊利用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纸质期刊文献的利用现状,分析了期刊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期刊质量、馆藏布局、服务方式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出提高期刊利用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划分为课程实训和项目实践两大模块,两者紧密结合,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实验对填料吸收塔实验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正交实验法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填料吸收塔最佳条件。通过正交表2可知:Kya值最大是试验号为7的一组,所以在此条件下填料塔吸收率最高。R1>R2>R3,因素一的R最大,为13.29,说明NaOH溶液的浓度对本实验影响最大,其次为碱液流量的影响,空气流量对结果的影响最小。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传质总系数的测定方法,达到了传统填料吸收实验的教学目的,又掌握了一种实验设计理念,从而使实验教学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脉冲示踪应答技术对多釜串联的微型工业反应器的单釜、二釜和三釜串联模型进行了RTD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借助计算机对各模型进行数字特征计算,并在图中标绘出各模型的θ和E(θ)关系曲线。由最小二乘法对一釜实验数据回归的结果表明,该反应器液相混合均能满足全混流假设。它具有较好传质特性,为以化工开发为目标的连续流动体系的宏观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知识体系和逻辑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从掌握教材的逻辑上狠下功夫。教师必须学会吃透教材和选择教法,最重要的是能按照思维的规律,编成教学程序,组织成有利于教学的知识体系,即掌握教学的逻辑性。这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