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章针对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运用优化设计理论,在"简化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运用优化模式教学,结合攻防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延长了动作记忆,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以加强。实验前后教学数据表明,过程优化设计能够明显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1跆拳道训练对少年儿童骨骼关节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石家庄市少儿业余体校和部分道馆中随机抽取锻炼时间达到两年以上的少年儿童,与其他同学相比,结果表明参加跆拳道锻炼的同学在身高上有明显的变化,改变了身体不正确的姿势,增强了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促进了骨关节以及肌肉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对河北民间武术历史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河北民间武术具有多元性、兼容性、辐射性文化特征,并对形成该文化特征之成因从地理环境、社会民俗民风、政治军事诸方面进行了阐释。研究结果不仅为深入发掘民间武术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武术学科理论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述河北传统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认为河北传统武术文化资源依托网络进行数字传承具有重大意义.在分析河北目前有关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河北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口述史方法等,借助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木兰拳百万娘子军之谜进行文化解释。研究认为木兰拳吸引人、留住人的主要因素是:消费对象的明确化,技术生产的新体验,音乐节奏与技术动作的统一、舞武结合等健与美的完美表达。旨在丰富木兰拳理论,为国内外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剑文明化进程的历时性考察,论述了在一定社会语境下某一特定体育运动被强化、维持或再生产的过程.研究显示:剑的社会意义及其文化实践经历了四个维度的变迁,即嗜血之剑:军事格杀时尚(东周—汉);王者之剑:政治控制的时尚(秦汉);想象之剑:共同体的精神纹刻(隋唐);庶民之剑:时尚的消逝(宋元至今).不同维度的实现或变迁是知识与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时尚的张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教育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对师徒互访现象分析得出:师徒互访是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互动仪式。师访徒是基于武技的传承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徒访师是基于对武技的认知和超越自我的实践,师徒互访构成了一种教育的期许,即以德立身、以德立言、以德立行,塑造人性,培养社会精英,服务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师徒互访体现了双方的价值认同和担当意识,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对我们今天的武术传承,乃至学校教学均具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8.
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为视角,对正定民俗常山战鼓进行调研。作为正定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具有显著的历史性、传承性、普及型和民俗性特点,分析其特征及社会功能认为,该项目具有凝聚向心功能、调节社会关系、优化教育内容等社会功能,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常山战鼓要在新时期获得长足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借助学校体育平台和现代传媒手段,践行"走出去"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功用独特,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太极拳在萌芽、发展变化过程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其拳理、拳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太极拳理论,加快太极拳发展步伐,为建设现代太极拳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武术散打与世界搏击项目竞赛规则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计分方法、得分部位、可用方法、竞赛场地、医务监督等方面入手,对中国武术散打与世界搏击项目竞赛规则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散打规则内容改革发展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统一散打规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