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4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特别节目是指在广播电视媒体常设栏目以外,为报道某一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人物、纪念日、节日、庆典,或介绍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物、名山大川等专门制作的节目.特别节目的表现形式不限,大型综合性节目、战役性报道、益智节目、知识竞赛,以及非新闻、非文艺类的现场直播均可视为特别节目.2003年度获奖广播电视特别节目题材重大,主题集中,形式新颖,传播范围广,社会反响大.  相似文献   
42.
每一项评奖都具有导向功能.普利策新闻奖代表着美国媒体主流报道的价值倾向,那就是:关注天灾人祸,揭露社会弊病,体现人文关怀.如果抛开该奖项评选标准所代表的美国式社会政治观和价值观,其选题的接近性和显著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43.
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文学艺术就像是一面精心打磨过的镜子,无时无刻不在记录、折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记录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形象教材。古往今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深植于中华沃土,又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养份,成为东方文化中璀璨的瑰宝,令人们赞叹不已,为之心驰神往。广播是最为普及、最为大众化的媒介。选择、加工、传播优秀的文学作品借以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激发人们锐意进取和善良美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广播文学节目的主要任务。一年一度的中国广播文艺奖,特设有“文学节目”评选题目,…  相似文献   
44.
现在.我们有必要根据国际传播环境和方式的变化.对国际传播的内容和涵义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5.
每一项评奖都具有导向功能。普利策新闻奖代表着美国媒体主流报道的价值倾向,那就是关注天灾人祸,揭露社会弊病,体现人文关怀。如果抛开该奖项评选标准所代表的美国式社会政治观和价值观,其选题的接近性和显著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46.
交响在田园的新世纪农民──简评《为了咱农民能有大出息》张君昌1995年11月20日,齐齐哈尔电台《鹤乡田园》栏目播出专题节目《为了咱农民能有大出息》。它以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朴实风格、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带来余韵隽永的回味。在刚刚结束的’95中国广...  相似文献   
47.
发挥监督职能讲究批评艺术──简评电视专题片《兔舍?校舍?》张君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在加快进行中.在法制尚不完善健全,干部和群众法制意识尚待提高的情况下,新闻媒介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民...  相似文献   
48.
选题是广播评论在酝酿阶段的两个环节之一,是指具体规定一篇评论的议论对象和论述范围,因而又叫论题。选题决定一篇评论具体评论什么,以及怎样评论。新闻评论的选题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从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领导人讲话中发掘选题,二是从近期出现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典型事件中寻找选题,三是从具有评论价值的焦点事件和丰十会现象中发现选题.  相似文献   
49.
张君昌 《中国广播》2007,(10):62-64
文艺节目的播出量占全国电台节目播出量的一半以上,它是广播节目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形成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引导舆论不单单是新闻节目承担的,其他节目也要积极配合,才能形成合力,显示出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0.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传播技术发展迅猛,在给广播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催逼广播媒体不断与新媒体融合,演绎出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然而我们发现,在形形色色的节目创新中,许多电台的广播评论非但没能进步,反而有被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一些电台以增进平等意识为由,干脆取消了评论节目,他们主观地认为评论就是自上而下的训示;一些电台虽勉强开办评论节目,但操作中要么以述代评,要么办成了报刊杂文的有声版,具有广播特点的优秀评论如风毛麟角。这使得广播媒体的旗帜正在失去应有的色彩。而许多年轻的广播人对评论的界定、特征、采写的要求所知甚少,难以驾驭,更让人对广播评论的前景忧心忡忡。其实,新时期各种媒体、各类节目都面临淡化“宣教味”的问题,评论难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拿出观点独特、思维领先、形式新颖的评论,更显难能可贵。举凡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媒体,除了快捷的信息发布,日积月累的思想传播,评论更是其积累公信力的秘诀。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广播》杂志从200r7年第2期开始,利用一年时间,开设《君昌话评论》专栏,邀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部主任、高级编辑张君昌先生就广播评论节目的采制规范作出讲解。张先生曾长期主持广播节目评奖工作,他将以历年获奖评论为蓝本,点评优秀作品的采制规范和精妙之处。这既是一次对全国广播评论创优历程的回顾,又将是一次在新形势下对广播知识的普及。我们想以此带动广播评论创作的再度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