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4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一、当代文学的生存状况及对广播的影响。时下,人们对文学的挚爱似乎在慢慢“降温”,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新追求正在“瓜分”世人的闲遐时光,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悄悄改变。因为图像化和数字化的东西具有直观性,传递信息迅速,易于被人接受,使得当代人的生活像是以加速度在演进。对于繁忙的现代读者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轻松有趣的东西。于是我们不无忧虑:那一卷卷大部头的长篇小说,那一本本追求深度和叙事迷宫的作品,在新世纪还能争取到几多读者坐下来静静地品读?毫无疑问,我们神圣而传统的读写方式正在面临高科技带来的多向位冲击。  相似文献   
62.
《特别报告》的特别之处张君昌正面报道是电视节目的主流。正面报道如何搞?如何让观众喜闻乐见?如何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一直是电视工作者探索的课题。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钟》栏目,于1994年3月14日和21日播出的《呈送省委的特别报告》上、下集(...  相似文献   
63.
张君昌 《中国广播》2007,(6):50-52,68
论述即依据事实讲道理,这一过程始终应围绕立论进行。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按照立论的需要设置论点,根据论点间的相互关系安排递进次序和切入角度;二是根据论点需求,选择、配置和阐述论据。  相似文献   
64.
表达要素是评论要阐明主题思想所必需的成分。评论属于论说文体,其表达要素等同于论说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概括评论者对于评集结对象的看法,论据为论点提供必要的证据和说明,论证则是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的逻辑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65.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提出,媒介技术的许多副产品,可能促使世界变成一个城市——“这个星球已经结成一个城市”,这被公认为是“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的最早雏形.他论述的“思想的高速公路在当代人的头脑里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直接导致后来“信息高速公路”(即互联网)一词的诞生.  相似文献   
66.
运用超文本技术管理多样态媒体信息链接技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由此激活一段声音、显示一个图形、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将多种电子媒体联接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即为超媒体。有专家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称,它是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传播阶段,是建立在诸多媒体相互叠加、高度融合从而将人类带入多维传播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7.
要扭转台湾民众对统一态度的认知,不是靠单一方面作用力可以完成的,需要做全盘、长期、系统化的考量和部署.除了祖国大陆持续保持繁荣发展这一关键性因素,以积极姿态搞好多渠道对台传播也十分重要.新时期的对台传播,要从转换理念、创新手段、分工协作、设置议程等几方面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68.
"三通"让两岸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使两岸关系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巩固、深化以及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的路径:一是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二是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  相似文献   
69.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发展十年回眸》(下称《十年回眸》),用权威、翔实的数据,概括总结了新世纪头十年我国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揭示了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动因,探求了广播电视传播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70.
3月27日,《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总局机关、中央三台及中国教育电视台编委会议在广电国际酒店举行,此举标志《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课题正式启动。中广协会会长李丹、副会长杨波、顾问刘习良、副秘书长张聪等同志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