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79篇
科学研究   28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01.
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完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吴振一,刘颖,郑燕康,罗燕春,王孙禺一、引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竟争日趋激烈,中华民族能否在未来世纪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综合国力的强弱。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02.
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一个学校能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化的劳动,关键在教师。”在这里,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在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这方面上教师的重要地位。发展经济,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需要越来越多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都需要经历学校培养这一关键的阶段,都要依靠老师去培养造就。  相似文献   
103.
众多研究者多从电影文本本身、导演、世界等角度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分析阐释,却极少有从接受者的角度对影片进行阐释。由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为对象,从影片的空白召唤情况着手,以影像语言层、电影手法层、思想情感层三个基本结构层面分析影片中空白的存在,以此揭示电影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影响接受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失败点所在,启示我们一部电影想要获得成功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04.
控烟义工     
"老弟,请别抽了,对你身体不好,对旁边的人也不好。"一位白发老人劝说路边的人灭掉手中的烟。这是北京回龙观龙腾苑小区周围经常出现的一幕。这位老人,就是已经做了21年控烟义工的臧英年。臧英年家住6楼,没有  相似文献   
105.
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在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教育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业教育转变过程中,加快大学中文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对大学中文专业进行创业教育的必然性以及大学中文专业创业教育的实现出发,寻求一条大学中文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06.
罗燕 《中学文科》2009,(11):98-99
教学过程是为了学生获得认知的最大效果人为设计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尽一切教学手段去发动学生到达最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中,把动机教育作为教育的突破口,以动机教育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那么应采取何种措施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结合化学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107.
校园四季     
罗燕  ;屠力指导老师 《辅导员》2009,(1):I0002-I0002
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季节。我眼中的春、夏、秋、冬,都是美丽的,因为他们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8.
罗燕 《金秋科苑》2009,(15):60-61
秘鲁的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在所有印加废墟中最负盛名,它似悬浮于两座山间,经常云雾笼罩,诡魅迷人,从乌鲁班巴山谷底也难见其姿容。特别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初印加人建造时甚至没有使用车轮。  相似文献   
109.
奚淼  程宇琳  罗燕 《情报探索》2012,(3):107-109
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涵义及其与参考咨询服务的关系,并对应用知识管理思想构建参考咨询服务框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0.
电视新闻暗访与公民肖像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燕 《当代传播》2004,(4):52-53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新闻界、法学界有关新闻工作中的“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暗访”的讨论词频甚繁,专家与学者纷纷撰文立著,从各个角度对这一新闻工作方式给予了密切关注。基于这一采访方式所收到的积极社会效果,一些专家学者对此持支持和认同的态度,认为只要做到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不超越法律的界线,就应当予以肯定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