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9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药庆卫诉张显侵害名誉权案落幕,体现了法律的公正。犯故意杀人罪的药家鑫被依法处决,并不意味着他的家庭和父亲可以任人诽谤、侮辱;法律杀了儿子,而老爸的权益依旧不打折扣。张显帮别人打官司,结果自己也"吃"了官司,不过他承担法律责任的手段主要是精神方式:既然侵权行为是利用自媒体实施的,那么在删除侵权言辞的同时也就应当  相似文献   
32.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33.
魏永征  张真真 《新闻界》2013,(10):24-27
<正>4月中旬,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发生一起投毒杀人案震惊全国。上海警方介入后及时通过官方微博向社会发布信息,许多媒体在第一时间予以跟踪报道①。由于案发突然,主要情节尚待查明,各种问题和猜测在网上纷传一时,有些媒体发表报道企图给以回答,又引起了不要搞"媒介审判"的告诫和争议。这反映了业界法治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魏永征 《新闻三昧》2000,(11):52-53
据报道,列入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和“中华文化信息网”重大项目已经在北京图书馆等处启动试点,按照项目规划,要把几十年来的中文报纸、期刊和书籍所载作品送上互联网。这个重大举措不仅将给众多网友提供大量中文信息,而且有助于改变中国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而目前互联网上中文信息量还不到千分之一这样的不合理现象,其深远意义可以想见。按照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使用作品必须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这个  相似文献   
38.
魏永征 《新闻界》2000,(1):27-29
早在十余年前“新闻官司”出现之初,最高法院院长就提出了审理“新闻官司”既要保护名誉权、又要支持舆论监督的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相互冲突的权利之间实现合理的平衡。但是人们发现,这种平衡并不是双方平均对待,而是要有所倾斜,就是要向舆论监督倾斜。在新闻学界和法学界,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些理由:舆论监督体现的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的宪法关系,名誉权体现的是民法关系,宪法优于民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应当放弃自身某些权益,而且他们具有较强的抗御侵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39.
一、哪些是新闻侵权行为?侵权行为通常是指侵害他人(包括公民和法人)财产权或人身权而应负民事赔偿责任的行为。危害国家利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以及严重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属于行政法和刑法处理范围,不在此列。对人身权利的侵害,包括肉体上的损害和精神上的损害。新闻活动是言论性行为,一般不会直接发生对财产和人身实体上的损害。新闻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精神上的损害。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是对名誉权的侵害。我  相似文献   
40.
我国传媒业如何利用业外资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永征 《新闻界》2001,(2):11-13
传媒业可否利用“业外资本”?如何利用“业外资本”,这是近来我国传媒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有的地方经已经悄然付诸行动,就在笔撰的前一天即2月6日,上海笔撰诉前一天即2月6日,上海强生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证券信息披露报刊上正式宣布以300万元受让“新财经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20%股权,也就是新财经杂志接受了这家公司300万元的投资,所谓“业外资本”,泛指中国大陆传媒业外的资本,在逻辑上应包括境外资本即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外国的资本,但本涉及境外资本于一般予以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