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9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克林顿绯闻,是当今世界上一件大新闻。我国传媒根据自己的新闻价值观,作了有节制的客观报道。而近来在书肆上,笔者看到了至少四五种有关此案的书籍,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翻译或者编译连美国新闻界也认为带有色情性质的斯塔尔调查报告的全文,其来源有的声明是采自互联网络。美国官方决定斯塔尔报告上网,有许多父母表示不安,这是他们国家的事情。我国居民愿意到网  相似文献   
82.
83.
百岁老人名叫周连科。1993年,摄影师王某在街头与老人偶遇,谈得投机,为他拍了一张黑白正面肖像照。后来王将这张照片投寄给中国人口报社,做了一个标题为《年过九旬不言老》。1999年秋,《中国人口报》发表《幸福的晚年需要口腔健康》一文,为了美化版面,配发了周  相似文献   
84.
2000年发生过一起使法官颇感为难的“新闻官司”,案情并不复杂:某报根据读者投诉刊登了一篇报道,批评某医院一位医生在有一天深夜随救护车送危急病人去医院治疗时,在车上索取病家人民币500元。这当然是一种严重违背有关制度和职业道德的行为,某医生称那天晚上确曾随车救人,但是根本没  相似文献   
85.
我们社会里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热”。一阵“热”浪兴起之时,多数人不明真相,而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头脑清醒,容易发现问题。比如小小蚂蚁,人们发现它的身体含有有益物质,于是很多厂家纷纷制作蚂蚁补酒、蚂蚁口服液之类,经过一番商业炒作,把蚂蚁说得神乎其神,几乎可以延年益寿,包医百病,其中难免有假冒伪劣的东西,招摇过市,坑害百姓。有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吴志成,研究蚂蚁食疗已有数十年,多次撰文呼吁要正确宣传蚂蚁的功效,制止制假售假。其中有一篇发表在《健康报》上  相似文献   
86.
魏永征 《新闻三昧》2001,(11):54-55
去年香港法院判决的中国青基会诉香港《壹周刊》诽谤案,是第一起中国内地机构到香港起诉香港媒介的案件。《壹周刊》1994年1月号,刊出一篇无中生有、危言耸听的文章《希望工程善款失踪》,严重损害了“希望工程”的声誉,致使“希望工程”在香港和世界华人中捐款明显下降。经过艰难的讼战,香港法院判决《壹周刊》构成诽谤,赔偿中国青  相似文献   
87.
英国司法部2011年3月15日向议会提交诽谤法修改草案,并向公众咨询意见。草案对英国诽谤法的抗辩原则作出较大修改,其总体方向是在坚持传统基础上,对言论自由给予较大保护。如果草案获得通过,英国多年通行的诽谤法规则将会作出重大调整,这一改革,对适用普通法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会有示范作用,对中国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88.
《世界新闻报》事件反映了英国隐私保护制度的缺陷。新闻媒介“以自律换取自由”,《世界新闻报》一类“小报”,滥用新闻自由,以披露隐私追逐私利,践踏新闻专业操守,甚至以身试法。目前英国朝野正就保护隐私提出重重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89.
随着数字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体制内的大众媒介(包括它们的网站)和众多网民使用各种自媒体进行传播这样两个不同的传播体制。微博第一案判决肯定公民网上言论的宪法权利地位,对网上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0.
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是一件很重要的法律文件,它的内容已经超越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我们要到以后再来讨论,这里先说《解释》对于保护隐私权有这样一款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人们认为,这是我国法律文件第一次明文规定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来予以保护。隐私受到侵害,可以以侵权起诉索赔,这还不是一项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