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22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年级小学生刚刚由低年级的以字词为主的学习进入到学习段、篇,较之以往,学习难度增加了,对习作也普遍感到头疼。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是根本就不喜欢,说不出什么原因;二是不知写什么和怎样写;三是不喜欢老师的评语,对它提不起一点兴趣;四是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写幻想类作文,对命题作文乏善可陈。基于此,笔者对作文教学作了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22.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说明了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多读课,做到重点部分要精读,关键之处要细读,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要背诵。要紧紧围绕教材处理好讲读与写作的关系,处理好观察与表达的关系,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己找阅读资料,每天读一段或读一篇。另外,每周师生共同欣赏一首诗,然后让学生背诵。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知识多了,写起作来也就不那么吃力了。  相似文献   
2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语文教材的编写也随之焕发了青春:以前不多出现的略读课文变多了;以前只出现在单元末尾的略读课文出现在中间甚至前头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略读课文11篇,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三分之一以上。  相似文献   
24.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将这一教学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综合运用的能力。基于此,主要从课前准备、课前讲授和课后练习三个环节对小学中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5.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加深学生理解的有效途径。我们都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记忆力虽然很强,但是学生的遗忘能力也很强,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率,"作业"便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布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继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6.
27.
中年级学生习作侧重于段落,精准选取文本的切入点,就能将读与写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切入点的选择可以在学生有感而发处,可以在文本拓展处、留白处,可以在技能迁移处,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修辞手法、大胆想象以及典型写法等。这些精准的切入点都是学生随文练笔的绝佳之处。  相似文献   
28.
病句修改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尤其在中年级语文学习中,孩子们对修改病句方面表现出很大困难,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谈对修改病句方面的一点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29.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中年级阶段,尤其要重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加强造句的训练。在进行造句训练时,时常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当一位学生思考发言,其他人便不假思索地模仿,依葫芦画瓢。怎样才能打破这个现象,智慧地引领学生多角度思维呢?笔者认为,在造句训练中,必须要善于创设情境,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0.
1 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使学生乐于习作 要想学生喜欢写作,就要让学生存话可说,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教会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想去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