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后金时期(1616-1635年),随着女真的逐渐强大,一部分蒙古人经由不同的途径为后金所获得。后金按照八旗的基本形式组织这部分蒙古人。与蒙古人投附的多少相适应,后金按八旗游牧蒙古、八旗蒙古、蒙古二旗、蒙古八旗等形式次第来组织他们。蒙古八旗的形成过程贯穿整个后金时期,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一时期蒙古八旗的形成阶段,对八旗游牧蒙古概况,八旗蒙古形成时间,以及后金曾设立的喀尔喀、兀鲁特两个蒙古旗的组成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旅顺是海路咽喉,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明与后金为争夺旅顺进行了反复较量,最终以后金的胜利而告终。明朝失去旅顺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兵力部署上,重山海轻沿海;重皮岛轻旅顺;二是明军内部矛盾重重,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三是后金开始装备有战船和火炮,使明军独具的优势日渐丧失。  相似文献   
23.
十七世纪初,后金政权肇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对于女真各部毗连、犬牙交错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和察哈尔等部采取武力征服与联姻、结盟和贸易等恩威并施政策,使其归附称臣,并编制了蒙古八旗,为后来清王朝入关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公元1616年,生活在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的满族人,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统一了各个部落,建立了民族政权,史称后金。当年建元年号"天命"称天命汗。努尔哈赤铸行的钱币有满文和汉文两种。满文钱依照老满文写法,译作"天命汗钱",读法先左右、后上下。这种钱为圆形方孔,铜色较暗,铸工多数粗糙。  相似文献   
25.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女真民族曾经两次崛起,先后建立了金和后金政权,金朝是中华一体格局下的北方统一政权,而后金政权虽然兴起于东北,却发展成为统治全国的统一政权。纵观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有女真民族这样的历史际遇。  相似文献   
26.
后金天命、天聪年间,在满蒙联姻的鼓乐声中,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莽古思的女儿哲哲.莽古思之子宰桑的女儿本布泰和海兰珠.先后步入清宫.都嫁给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成为姑侄三人同事一夫,这种不计辈分的婚姻.在当时的满蒙礼俗中的完全正常的。其中的本布泰,后来成为孝庄文皇后。  相似文献   
27.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五月,清太祖努尔哈赤将后金的国都由萨尔浒城迁到辽阳,并在辽阳城东太子河右岸,距城五里的新城村,新建了距今三百多年的后金国都——东京城。对于后金迁都辽阳,在新城建都的原因,本文拟就从后金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辽阳城的地理、政治、经济和交通上的重要地位等诸多方面作以探析。  相似文献   
28.
尚可喜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风云人物,其身上汇集了许多争论的话题,最突出的是其叛明归后金、镇压农民起义、与吴三桂叛乱的关系三个问题。对这三个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认定标准不一等原因,一直存在争议,从而影响到对尚可喜的评价。本文立足于史实,力求全面、系统地辨明是非,还尚可喜一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9.
明朝末年,随着明王朝的日益衰落,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族兴起于东北,并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金国。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结束了对明王朝的臣属关系,打响了夺取辽东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明金战争是在清王朝建立前,明王朝与后金政权之间的生死搏斗。作为战争双方,明朝是为了消灭新兴的后金政权,恢复其对东北地区女真族的旧有统治,而后金国则是为了摆脱明朝的统治和压迫,建立自己独立的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并从明朝手中夺取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最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30.
1634年外喀尔喀车臣汗致后金天聪皇帝皇太极及蒙古林丹汗遗众的两封信,反映了当时蒙古内部的关系和外喀尔咯车臣汗等人对后金政权的政治态度。由于种种原因,此信在翻译和流传过程中出现了颇多的误差,直接影响了其史料价值。文章利用此二信的蒙文原件同满译文、汉译文等多种译文相对照,注释了词语和语法现象,指出了译文同原件之间的异同,并相应作了新译。最后对这两封信的流传情况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