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眼下正是赏梅时节。杭州灵峰240余亩梅林中,梅花开得正闹,有的含苞欲放,那些已经绽放的梅花笑盈盈地引领着春天的到来,吸引了众多赏梅客。赏梅时节话梅画。在我国古代的花鸟画中,画梅的作品如同咏梅的诗词一样,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画梅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名家辈出,不胜枚举。他们泼墨添彩描绘"一树独先天下春"芳馨,刻画梅花的神韵、品格,向来备受人们赞赏。从隋唐五代到两宋的不少画家创作了各具特色的梅花佳  相似文献   
62.
园林艺术在唐五代词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园林艺术与唐五代词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园林艺术在唐五代词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读罢夏云陶《“暮雨潇潇江上村”引义探疑》(见《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笔者深为其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感动,然而,仔细品读该文中“‘暮雨潇潇江上村’是唐五代诗人李涉(曾任太学博士)《井栏砂宿遇夜客》中的一句”,其中“李涉是唐五代诗人”,令笔者深感困惑!  相似文献   
64.
唐诗佛寺辑考,表面看微不足道,却不容忽视,它涉及对诗人行踪的把握与对唐诗内容的理解,与更全面梳理佛教与唐诗、佛寺文化与唐代文学等问题紧密关联,因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文章以<全唐诗>所载佛寺为考索对象,稽考出河南府天中寺、玉泉寺及润州爱敬寺等<唐五代佛寺辑考>(简称<辑考>)失载佛寺与徐州台头寺、饶州思禅寺、江州遗爱寺等<辑考>待考佛寺,另对苏州常熟破山寺、越州剡县石城寺、河南登封闲居寺等<辑考>已载而甚略之佛寺作了相应补充.  相似文献   
65.
杜吉 《新闻世界》2005,(8):54-55
宋慈的传奇生涯 宋慈,字惠父,福建建阳人。据南宋学家、宋慈挚友刘克庄所撰《宋经略墓志铭》记载,宋慈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卒于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享年六十四岁。(其他献也有一些史学家将宋慈的生卒年确定为公元1186—1249年。)其父宋巩,曾任广州节度推官。而宋惩唐五代藩镇之祸,节度使一职已为虚衔,权力大为削弱。节度推官虽非要职,却在节度使幕府掌管刑狱。父亲的这个职务和家庭刑名之学的传统。或许对宋慈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某些微妙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张剑光著 本书为“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种。中国社会发展到唐五代时,江南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自此以后,这一地区在全国经济的总布局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以前有  相似文献   
67.
《出版史料》2006,(1):103-103
唐五代词人张泌《浣溪沙》十首,其九云:“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但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花间集》卷四)1931年鲁迅在读到这首词后,还译成白话诗:夜赶洋车路上飞,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显出腿儿肥,乱丢俏眼笑迷迷。难以扳谈有什么法子呢?只能带着油腔滑调且钉梢,好像听得骂道“杀千刀”!鲁迅是在《唐朝的钉梢》杂文中引出的,后收入《二心集》中。这首古诗今译的表现手法自成一格,值得玩味鲁迅一首译诗  相似文献   
68.
唐五代342年的历史中,共有大大小小34位皇帝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在位最长的有44年,最短的尚不足1年.唐五代笔记小说中描述了几乎所有这些皇帝的形象,其中性格最为鲜明的当是几位有为皇帝.  相似文献   
69.
在理清了释道历史渊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唐五代小说中道僧相争和道僧混融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70.
分段是词的重要体式标志,而双调是词体最主要的形制之一。以唐五代的音乐演艺体制为中心,探索音乐形态与词体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揭示词体演进的音乐学渊源,以及从音乐结构到文体结构转换的关键,阐明双调这一重要词体形制,是从"对歌"这一演艺体制中转换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