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1 毫秒
31.
朱永芳 《语文天地》2011,(19):60-62
《阿Q正传》以其深邃的思想、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格赢得世人的喜爱和赞赏,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夏志清语)。大名鼎鼎的阿Q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精品,还是揭示人类普遍心理弱点的精神典型。阿Q和  相似文献   
32.
蓦然回首,书一直陪伴着我,我读书的记忆简单却很深刻。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偶然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儿童文学》,由此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捧着书,爱不释手,深深陶醉。12岁那年的暑假,中考过后,我有了最长的自由阅读时间,对书的渴望似乎是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爷爷的《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译林》等都被我借来阅读。开始,我看书只是看热闹,粗粗地读,囫囵吞枣,不认识的字就一带而过,不问也不去查字典,书中的情节至今早已成为一片模糊,但阅读的画卷已经展开。  相似文献   
33.
上世纪20年代初,茅盾成功改革了《小说月报》,使之成为中国期刊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期刊和新文学的主阵地。笔者主要探讨了其改革《小说月报》的三方面特点: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运作模式:强烈的读者意识;“想象‘现代性’”的编辑立场。探讨这些,会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34.
清末民初是多种文化相撞击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20世纪的发生发展与清末民初刚刚兴起的近现代出版业相辅相成,与商务印书馆一部分文人有意识地扶持和推动当时的各种文化思潮休戚相关;在那个新、旧文化激烈撞击的特殊历史时期,商务编译所应时捕捉文化新动向,并对其堪编的刊物《小说月报》等杂志积极推陈出新;商务印书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回族文学》杂志所发表的作品屡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读者》等国内主流刊物选刊选载,影响力不断提升,知名度越来越高,这对于一个地处西部边陲的少数民族文学期刊而言,显然是最佳的褒奖。在选载率不断攀升的同时,《回族文学》  相似文献   
36.
如果不是从<小说月报>2009年第4期发现铁凝还有另一篇小说近作<咳嗽天鹅>(原载<北京文学>2009年第3期),是不想再说铁凝什么的了.前不久,我在读了铁凝发于2009年第3期<人民文学>上的<伊琳娜的礼帽>,有感于凝重新开始小说创作之后,最先的选择不是国内题材,由此生发开近于苛求的一些评论(见拙作<人性的勘破与修复>).  相似文献   
37.
本文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加以考察 ,从叙事学的理论视角 ,对中国小说叙事范式在《小说月报》中的现代性嬗变进行考察与论析 ,以此透析清末民初至“五四”时期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38.
小说月报》是中国现代文学期刊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谈起《小说月报》,学界一般对它在“小说界革命”后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进程的影响,以及1921年改革后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其前后两个阶段刊登诗歌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小说月报》对近现代新旧诗学过渡、分化方面的影响关注不多。论文就这几方面试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9.
笔名西谛、郭源新。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17年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和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1年,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旬刊》。1921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1922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次年起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为避开国民党政府的压迫,赴西欧游历。1929年回国,在清华、燕京等大学任教,并主编《文学》月刊,  相似文献   
40.
正茅盾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即茅盾发表《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之后,至今已走过八十多年的历程。其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子夜》的出版,《林家铺子》及《春蚕》《秋收》《残冬》等农村三部曲的问世,一千四百多万字的作品,奠定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茅盾1981年3月27日去世后,其巨大的文学贡献和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