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晚清至民国的数十年中,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中国社会已经开始由传统形态向现代性形态转型,很显然得风气之先的沿江、沿海城市最早走向了由传统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商业化生产模式的艰难蜕变,在这样一个新旧杂糅的世界里逐渐催生出近代都市化,萌生出诸多新的现代性质素。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情爱观自然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到妓院题材的书写上,晚清狭邪小说与民国倡门小说相比较,在精神上就有了本质上的变动。这些变动与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新奇都会世界的出现,使得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所展示的“大观园”式的家庭庭院转向于城市公共场所,主要由妓院房间、马车、戏院茶楼、跑马场、洋行等组成的城市休闲空间,成为了浓装艳抹的名妓们主要活动的新场所。  相似文献   
42.
晨曲 《天津档案》2006,(10):52-54
《家庭档案》是编辑部自本期始推出的新栏目。家庭档案的平民化特征,是档案工作的潮流倾向.因其可以达到见微知的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追寻家庭吏即追寻社会吏,亦即追寻民族史。我们通过对各种各样的家庭档案的认识.采折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透视各种形态的历史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彼此交融.让我们的心和别人的心相互感知,汇成一部宽阔的心灵史。 本期是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家庭档案.历史名人的家庭档案。然而历史名人亦出自普通家庭,我们关注的,只是家庭。只是关于家庭的档案,而不管桌人是否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我们关注历史。但是更关注当下。我们关注名人.但是更关注市井。我们期待着套有更多的家庭走进我们的栏目。给我们鲜活的、生动的、丰富的信息。希望读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支持.与我们形成有力的互动,让我们共同点亮万家灯火。[编按]  相似文献   
43.
程建忠 《都江学刊》2000,12(1):30-35
本就鲁迅先生对才子佳人小说 的述评,并结合对具体作品的考察,对才子佳人的小说作出了较客观和公平的评价 。  相似文献   
44.
以<论语>和<孟子>两部儒家经典为代表的鲁文化,与以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齐文化.对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有着深刻影响.从人物形象看,才子佳人总是以孔孟之道为依归,心怀礼义而有所依违,最终合乎礼义地走向婚姻殿堂;从故事情节看,<论语>、<孟子>的内容多为才子佳人小说所取材或化用:这均显示出鲁文化影响的印迹.齐文化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也多有影响,在某些作品中还有突出的显示,<梦中缘>就是其影响的一个极致.总的看来,齐鲁文化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是一个明显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构成为才子佳人小说普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5.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的脚色设定为丫鬟,但是她的行为、言辞以及为才子佳人的结合表现出的素质和热情已远远超出了常情常理下的丫鬟之属。莺张二人是作者创作的才子佳人故事中的形象,红娘是剧情域内作者的理想寄寓者,其中包括其作为剧本写作者的写作理想和作为社会文人的社会理想。作为作者写作理想寄寓者的红娘,主要表现在情节结构中的存在和对莺张二人的超常理感情中;作为社会文人的作者的理想,主要表现在红女良的超越角色身份的言辞方面。  相似文献   
46.
科举自唐代之后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沿用至清,千百年来,几乎成为士人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对士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及科举文化有着复杂关系,其作者均为落榜文人,他们批判科举制度,但却无法跳出时代的局限和世俗的追求,无奈之中又不得已而依附此制度,对科举制度仍然抱有幻想.  相似文献   
47.
本文提出才子佳人小说起源于唐传奇,定型于<西厢记>、孕育于<金瓶梅>为嚆失的人情小说,在明代中叶哲学思想、文学思潮的呼唤下,终于形成并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48.
王朔,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的历史语境下,始终彰显其文化姿态的"文化商人"。20世纪80—90年代,文革的结束以及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王朔连同笔下的"干部子弟"一同沦为文化边缘的"末路人"。论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诠释。首先是王朔对于事件偶然性的倾力表现和人物无归宿感的着力渲染,小说的故事的发展偏向于一种宿命性,最终归于虚无。其次是深入考察王朔这个反文化、反传统"写字"作家笔下隐藏着的"才子佳人"原型。最后是王朔对于传统叙事模式中的伦理道德进行价值批判,使小说具有了反叛的意味,然而他笔下的传统爱情成为"文化边缘人"们最后的精神皈依。  相似文献   
49.
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心理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而直接的心理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它是明中叶以来高扬人的情感、个性、价值的社会思潮在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反映,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心理描写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生动真实,细腻入微;动静结合,具有立体感;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子佳人小说把人物内心世界作为自己重要的表现对象,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50.
这些年张爱玲也渐渐红起来了。四十年代写就的小说在世纪末的人们看来,无疑有了超前的意义。于是乎,内行人纷纷评论,文学史得到更新;就连外行人也来凑热闹,人口一个张爱玲,生生把张爱玲这三个字也说得俗气起来。不过,听说张爱玲虽然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的她却口口声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