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4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1652篇
科学研究   489篇
各国文化   302篇
体育   269篇
综合类   710篇
文化理论   115篇
信息传播   224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622篇
  2014年   1473篇
  2013年   1356篇
  2012年   1679篇
  2011年   2373篇
  2010年   2049篇
  2009年   1860篇
  2008年   2285篇
  2007年   1375篇
  2006年   1381篇
  2005年   1266篇
  2004年   1356篇
  2003年   1180篇
  2002年   1117篇
  2001年   1010篇
  2000年   709篇
  1999年   307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42.
从小说创作与绘画艺术的联系的新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的某些审美特质;认为其小说创作融注了中国画特别是其文人画的创作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神似,二是境中有我,三是笔墨情趣。文章并从作家的绘画修养、个性情趣、哲学意兴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汪曾祺小说创作之所以能融注中国画的传统精神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43.
一份1886年上海县的布告:特用府在任候补直隶州江苏松江府上海县正堂莫为出示严禁事:奉署布政司李、按察司朱会札:照得淫词小说向干禁例,前于同治七年奉前抚宪丁通饬禁毁在案。迄今事关多年,不无日久生玩。近闻上海有等淫棍丑类,竟将前禁《金瓶梅》、《红楼梦》等项淫书工楷缮写绘图付印,少年弟子见之,贻害非浅鲜。所幸尚未印成售散,亟应预先查禁,  相似文献   
44.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早年热中科举,追求功名,一心想登上仕途。这些理想追求可以从他的名、字、号甚至书房名的命取中观其一斑。“敬梓”这个学名是他的启蒙老师在询问他未来的志向后为他取的,其含义颇有讲究。梓,一种落叶乔木。木质轻而易割,古人常用做琴瑟和建筑木料。“牡丹是花中之王,梓为木中之王”。谓“可大用之木”,吴敬梓取“梓”为名,是希望将来能成为“量材为政,既勤朴斫”的优异人才。“敬”与“梓”连用为名,当然更有敬重人才追求人才之义了。  相似文献   
45.
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西北野战军节节取胜,直逼西安。国民党各级伪政权为支撑摇摇欲坠的西北局势,星如急火地在各地抓丁催债;与胡宗南统治中心西安毗邻的白鹿原上更是一片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吓死娃”沟的高窑在历经“跑贼”一百多年后,又成为人们躲债逃壮丁的地方。  相似文献   
46.
让棋     
惜春 《围棋天地》2001,(7):53-53
“假姑娘”和“小儿麻痹”是两位业余高手。“假姑娘”文文静静,说话先脸红,遇事腻腻歪歪爱使小性儿,俗称“蔫坏”,但他又确实不是女扮男妆,所以人称“假姑娘”。  相似文献   
47.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湘西小说《边城》,《长河》中人物性格变化和社会历史环境变化的分析,寻找沈从文笔下理想人生形式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原因,从而使沈从文的文化批判的意义和成因得以凸现。  相似文献   
48.
爱心馒头     
刘军民两口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要衣食无忧,生活安安稳稳的,他们就知足了。然而,他们近来却不得不抛下故乡的田土,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省城,“改行”干起了祖宗八辈都没有干过的营生——卖馒头。  相似文献   
49.
《沉沦》与《出奔》的题材相同,主题相异。从人物来看,前者消极,后者积极。在人物刻画上,前者擅长心理描写,后者转向客观描写。在景物描写上,二者都在景物中融入作家与人物的心境。在艺术风格上,前者真率飘逸,后者深沉冷峻。  相似文献   
50.
在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大师莫泊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始终是读关注、争论的一个焦点。在常规教学中,一般对她的评价认为她是一个庸俗鄙陋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不安现状,爱慕虚荣,所以才导致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并对她的虚荣心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以致玛蒂尔德其人竟也成了“虚荣”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