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篇
  免费   1篇
教育   584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辜鸿铭和林语堂两位学者曾以全力投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介绍工作,他们以文化保守主义为视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参照,批驳西方歧视与偏见,致力构筑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良好形象,为中西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作出了贡献。本文在分析二人对外介绍同与异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外介绍的特色。  相似文献   
82.
本文批驳了林语堂的长篇小说《赖柏英》是“乡情小说”这一流行的提法 ,论证了它仍是一部文化小说 ,并探讨了林语堂在小说中所表现的文化思想历程 :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无奈而走向对山地文化的追寻。  相似文献   
83.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升华的历程。在探寻人类精神本质方面,最终都归于一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化境地,这既是林语堂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文化价值所在,同时也正是其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84.
袁一菲 《英语广场》2023,(33):27-30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指出,话语和权力不可分割。而翻译恰是一种语言重构过程,是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手段。林语堂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其翻译作品对实现中华文化输出、推进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权力话语理论为基础,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对其翻译文本选择及策略选择进行分析,探讨权力话语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以及翻译外宣效果的形成,为更好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5.
“立人”思想是“五四”时期许多激进知识分子共同的启蒙思想,林语堂也以“浮躁凌厉”的姿态极力呼唤“科学”、主张“欧化”和提倡“幽默”,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与视点迥异于鲁迅等其他知识分子,表现了他“立人”思想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完整地了解林语堂的人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6.
87.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36年8月林语堂举家赴美国定居。1966年定居台湾。1975年林语堂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林语堂一生的主要活动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又把世界文化介绍到中国。  相似文献   
88.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89.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卓有成就的双语作家.他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可以说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他创办、编辑有<论语>、<人世间>、<宇宙风>、<天风>等刊物.著有<开明英文读本>、<剪拂集>、<大荒集>、<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当代英汉辞典>等,具有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他曾经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受过欧风美雨的洗礼.因此,他在自己的编辑出版活动中,注重版权保护实践经验,并运用现代中国版权观念和法律制度,努力维护自己的著作权益,并成为著作者版权利益维系的一个实践典型.  相似文献   
90.
作为一个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林语堂以精纯娴熟的英语向西方阐述着中国和中国人,架起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本文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京华烟云》以异化为主的文化传输策略。此举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