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656篇
科学研究   37篇
各国文化   38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50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1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松多 《华章》2011,(8):51-51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主要集中在魏晋时期。建安以来,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础上,人们对意识领域中的各类艺术形式也尤为关注.在众多的艺术领域中,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更为大家所接受和喜爱;而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作用的民歌,因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其洋溢着的生活气息,为大家所喜闻乐见.本文就民歌的两个分支-原生态民歌和新民歌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3.
辽西蒙古贞地区的民歌,是具有农耕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与生活在周边地区其他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蒙古贞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发生了改变,生活习俗、文化形态都有所变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点并融入了民俗,研究其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4.
王利红 《课外阅读》2011,(11):280-280
民歌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蕴含了不同的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45.
传统黄梅戏源自生活,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传统黄梅戏的艺术生成深受安徽民歌的浸润,以及安徽戏曲和民间艺术的涵养,充分汲取民间艺术养分,移植其形式,承传其内容,实现由"歌"到"戏"的艺术嬗变。  相似文献   
46.
女性形象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一个亮点。她们饱受束缚和压迫,经历了巨大的爱情苦痛,艰难走过了逆来顺受——从犹豫到决绝——大胆叛逆的精神历程,完成了性格嬗变,标志着主体意识的觉醒。汉乐府民歌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体现了汉乐府民歌的成就,控诉了汉代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47.
陕北民歌中的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陕北民歌做了简单的归类介绍 ,揭示了民歌与民俗文化相互渗透 ,相互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8.
明代民歌数量剧增,曲调众多,反映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很强。明代民歌不仅流布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波及文坛,对明代文人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创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为明代散文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9.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乡是位于彭水县城东南地区的一个乡,它的地理位置处于文化媾融区,整合多民族特质,有着独特的苗乡魅力。鞍子乡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由于地位偏僻,拥有极具独特的原生态民间音乐文化。鞍子苗歌的艺术特征,来源于丰富的内容、歌曲类别与多样的表现形式、歌词结构和曲式独特,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50.
尽管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仍然是封建妇女政策。但是从许多流传至今的民歌民谣中,又表现出广大妇女在军事战斗、劳动生产、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中国封建传统妇女显著不同的妇女形象和精神面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