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滁州学院学报》2014,(4):10-14
根据淮河流域1958-2007年观测气温、降水量、径流量数据和NCAR-CCM3、CSIRO_MK3和ECHAM5/MPIOM三个气候模式数据对该流域气候变化和淮河干流径流量进行预估分析。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降温为主,90年代中后期增温显著;季节上,春秋两季气温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冬季增暖速率较高,夏季则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1958-2007年无突变性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上,流域夏季降水量变幅较大。2)预估表明,淮河流域未来气温增幅明显,2011-2060年间三模式平均增温相对1961-1990年距平达2.61℃,降水相对1961-1990年距平变幅达-84.6至168.0mm之间波动,相对1958-2007年观测期淮河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2011-2060年淮河径流量可能存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依据《汉书.地理志》中的政区建置和人口资料并借鉴当代学者关于人口史的研究成果,探讨西汉末年淮河流域人口总量及其在流域内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是中国传统社会主要粮食产区,至今仍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处于淮河流域中游的皖北地区在整个淮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查,全面把握该地区当今农业科技状况。并通过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系统比较,综合评判两者对于该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意义。从而为安徽省淮河流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途径。只有使两者密切结合,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农业环境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为皖北及整个淮河流域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地处淮河水系的平顸山地区的愿书活动进行考察,从观念、行为和音声入手进行社会机制分析,认为艺人与事主之间的观念互动是愿书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目标为指向的动力机制;二者的行为互动着眼于仪式过程,属于约束控制范畴;二者的音声互动则立足于仪式效应,构成了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各种不同向度的制约结构关系和作用方式,形成了愿书活动的激励机制,维持着愿书活动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5.
神医华佗     
《历史学习》2008,(9):20-20
历史上的华佗,是一位长期在淮河流域行医的神医,最后为曹操所杀,且未能将“活苍生”的医书传世。华佗的悲剧为历史留下一段公案。  相似文献   
16.
根治淮河流域洪涝旱灾害新方案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下游入海不畅及中游河道弯曲,造成淮河排洪水位高,是涝灾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开凿下游直通入海的河道,是治理淮河流域涝灾的关键工程。资源性缺水是淮河流域缺水的主要原因,在流域内大量增建水库的同时,从流域外调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淮河下游直通入海河道在河口外大量造陆出售,收入用于淮河流域的治理,绰绰有余,淮河流域治理的费用可以全部收回。  相似文献   
17.
淮河这一意象在南宋诗词中大量出现并成为文人表达爱国情绪的主要媒介物,但淮河流域词人及其创作却极其有限,且作品多为骚雅的咏物之作。本文就此分析这一创作现象。  相似文献   
18.
北宋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这一时期城镇的数量不仅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其的类型及职能、发展形态也日益多样化。分析北宋时期淮河流域的城镇的六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指出这既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征兆,也是南方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20.
晚清时期,为减轻百姓负担,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秩序,每遇灾荒,清政府都根据灾情轻重按一定比例蠲免、缓征或停征河南淮河流域受灾地区应征粮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蠲缓措施日趋细密与制度化。然而,受政局动荡、吏治腐败等因素的制约,许多与蠲缓有关的政令或形同具文,或在执行过程中流弊百出,总体效果不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