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元明以降淮河流域灾害频发。面对灾害,封建官府和民间社会都曾采取过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措施,应当一定程度上肯定这些保障和救助措施,尤其是社会和民间组织应对灾害时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一定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82.
郁文生 《钓鱼》2013,(5):26-27
何谓早春?简言之,早春主要指春季的早期,一般是每年的2月至3月,淮河流域气温多在3~15℃之间,若遇寒流来袭,温度还会更低些。在早春忽冷忽热的时节,因鱼类是趋温性较强的动物,总是受到温度的制约和影响,温度回升时,活动范围及活动量就大,觅食积极性就高些,反之则原地不动弹且无食欲。基于此,早春钓鲫务必要选择阳光灿烂的晴好天气,风力在2~3级,气温在15℃左右出钓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3.
第四纪冰川结束后,活动于陕甘地区的燧人氏人口膨胀,部分东迁至淮河流域,与当地少量人口结合发展为伏羲部族。以淮河流域为统治中心的伏羲氏、神农氏先后向四周大规模扩展领地,部族交往交流交融加深,并形成了有巢氏、三苗等新部族。神农伐斧遂后,中国政治中心由陕甘牧区东移至淮河农区,东西方再次联姻强化了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共主“炎帝”。在华夏文明源起过程中,淮河流域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减少疫病发生,营造清洁宜居的生活环境,河南淮河流域地方政府将环境卫生管理纳入行政规划与市政建设范畴,制定相关规章办法,添建公厕、垃圾箱、焚秽炉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粪厂与公墓,疏通和改造排泄污水的沟塘,通过收购方式动员民众捕灭苍蝇,在环境卫生管理的规范化、市容市貌的改善、传染病的防控以及民众文明卫生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85.
基于减灾能力评价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灾能力在灾害系统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不同的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可能很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在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中应加入减灾能力要素,并提出灾害系统应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复合构成。区域灾害系统功能体系由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复合构成,形成了文章提出的考虑减灾能力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在孕灾环境相对稳定情况下,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与一定强度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一定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正相关,与灾害发生区域减灾能力的抵御性呈负相关,给出了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给出了致灾因子概率指数、灾害损失指数和综合减灾能力指数的具体表达公式。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积累一定时间的减灾能力评价数据基础上,可以对未来某区域的综合风险进行预测,为政府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洪涝灾害为例研究了区域的综合风险,对研究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
淮河流域中游河湖湿地水空间巨大。解放后50年来,淮河流域中游地区湿地萎缩,大量的湿地转变成水田和非湿地,大量的天然湿地演变成人工湿地和非湿地,其中又以作为天然湿地主体的河湖湿地损失最多,并存在河湖湿地-滩地-非湿地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得知,在这50年里,影响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土地利用和河流调控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87.
沈凡  张天林 《垂钓》2001,(11):18-19
淮河流域四季分钩,从每年的3月至22月,气温都在10℃以上,也是钓鱼的好时期。  相似文献   
88.
蝗灾是农业社会仅次于水旱灾害之后的又一大灾害,"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1]。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南北气候的差异造成这一带旱涝异常,因此,了解这一地区的蝗灾,对于理清蝗灾与旱灾的联系,以及还原清代这一地区的蝗灾及治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文章论述了春秋后期,淮河流域吴、楚、晋三国相互角逐局面的形成经过及其经济背景;分析了淮河流域的徐淮夷在这一历史时期与吴国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90.
史新文  路安 《钓鱼》2012,(15):44-45
户主水库位于距滕州市城区东北部10余千米的东郭镇境内,总库容2370万立方米,是山东滕州仅次于岩马水库、马河水库的第三大水库。水库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城河支流乡河上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