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043篇
科学研究   117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8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一、问题的提出现行无机化学教材在铜的性质章节中普遍认为:Cu(?)CuX_2(X=Cl,Br)而高中化学教材则明确指出:Cu+Cl_2(?)CuCl_2铜是29号元素,价电子构型是3d~(10)4s~1,它可以失去一个电子形成3d~(10)4s~0电子构型的Cu~+,也可以失去两个电子形成3d~94s~0电子构型的Cu~(2+)。通常我们接触到的是Cu~(2+)化合物,但这并不意味着Cu~(2+)一定比Cu~+稳定,也并不意味着Cu的氧化产物就一定是Cu~(2+)化合物。按洪特规则,铜I的3d~(10)构型比铜II的3d~9构型能量低,从铜的电离能数据上看:Cu(g)-e~-→Cu~+(g) I_1=7.7eVCu~+(g)-e~-→Cu~(2+)(g) I_2=20.3eV在气态时,Cu~+要比Cu~(2+)稳定得多,氧化剂通常只能氧  相似文献   
72.
分析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这门课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73.
从化学热力学视角分析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即通过化学热力学函数的计算,找出复分解反应的发生与其典型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帮助一线中学化学教师正确分析、解决该问题,同时也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一个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4.
本文介绍了国外较为主流的4份与热力学相关的量表,即热学概念评估、热与温度概念评估、热力学概念量表和热力学过程与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量表.通过从其来源、信效度、内容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多方面进行综述,并对4份量表进行了简单的比较.本文旨在为国内大学、中学物理教师及相关研究生介绍探究学生与热相关概念的有价值的测量工具,从而为教师的基于研究的教学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75.
针对《工程热力学》课程公式繁多、逻辑性和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应用条件较复杂等特点,根据作者自身对课程的体会,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正《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内容涉及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1]深刻理解物理化学中这两大分支学科的功能、作用及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学化学教师抓住《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的整体性目标,避免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转变成为零散的知识点教学,导致学生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科认识。对此,本文针对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77.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内容涉及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深刻理解物理化学中这两大分支学科的功能、作用及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学化学教师抓住《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的整体性目标,避免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转变成为零散的知识点教学,导致学生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科认识。对此,本文针对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78.
实验研究了酸枝锯末对模拟含铬废水中的Cr(VI)的吸附性能,静态吸附结果表明,酸枝锯末对Cr(VI)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锯末对Cr(VI)的吸附率随着锯末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溶液初始pH的增大,吸附效果降低;随着吸附温度的上升,吸附效果升高.酸枝锯末对Cr(VI)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R2〉0.99),吸附平衡前,颗粒内扩散为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砰〉0.99)来描述.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酸枝锯末对Cr(VI)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79.
本文对非物理专业的普物教学中如何补讲熵的内容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80.
本文在分析吸放热发生转换的准静态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理想气体热力学过程吸放热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