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刘慧婷 《高中生》2014,(9):54-55
社工,授人以渔 第一次接触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还是在高考完的那个暑假.当我知道自己被调剂到这个大家眼中的“冷门”专业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我通过互联网上的介绍.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了解到我未来的职业或许就像小区里管理日常事务的大妈一样时,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五味瓶一样,悔意从心中滋生。带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我开始了大学生活。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从陌生到了解,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工作,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曾让我极度后悔的选择。  相似文献   
32.
教学不仅是一门知识,而且还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该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正是以此来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生机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相似文献   
33.
如果说我的第一部教学著述《建筑生命的课堂》璎唤起的是教师的课堂生命感的话,那么,后来的著述中,我则力求达成“人”与“在”感的课堂教学观。所涮“人”是个根本问题,而“在”不能架空,需要师生的“在场”,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34.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认为,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5.
班主任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相似文献   
36.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体育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体育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有: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生存技能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紧急危险能力;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7.
郑艳 《现代语文》2008,(11):18-19
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运动的根。其实,语文教育正是这种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然而,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堪忧,令人反思。第一,把学生当作一块“白板”。  相似文献   
38.
苏轼一生坎坷,政治上屡受打击,曾经下狱,而且一贬再贬,最后在晚年被贬到中国当时最偏远的地方——海南岛。然而这位命运多舛的诗人,却是一个乐天派,并不认为生活是苦难的,他享受人生,以达观的心态观照生命,时时能获得某种超越。他常常从政治的漩涡中,从公务的繁忙中,抽身出来,贴近自然。清风明月,花草鱼虫,湖光山色,名胜古迹,都成了他吟诵的对象。  相似文献   
39.
刘顿 《初中生》2010,(3):42-45
一、生命向写作敞开 喜欢写作的人都知道,动笔前,应该让自己的灵魂有强烈的生命感,内心深处,要感觉到有一种隐隐的按捺不住的颤抖,如果感受不到这一点,那么你干脆就搁笔。对此,我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40.
刘玉玲 《宁夏教育》2013,(7):140-141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