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983篇
科学研究   22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5篇
综合类   123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1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450篇
  2009年   493篇
  2008年   466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社交礼仪"作为精品课程,团队成员对礼仪课程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提炼,并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不单修饰外表,更注重心理的调整和素质的提升。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来讲授和训练,有利于课程建设组团队协作,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把礼仪实践延伸到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中,甚至延伸到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文化礼仪活动中,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并为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墙新 《考试周刊》2014,(73):156-157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不仅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还为工程实际中解决建筑材料问题提供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试验技能。启动《建筑材料》精品课程的立项、建设,适应现代技术对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多元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建设"五个一流"的课程为出发点,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需求,以本校自身的基础为立足点,探索建设《医学微生物学》精品课程的模式特色。本文着重介绍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病原微生物及检验学教研室在长期的实践及近段时期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积极探索中,通过创建精品课程,努力营造出自身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正>"以生为本",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主体展开。中职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借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之东风,大力推动课程改革。以生为本,建设精品课程,促进师生成长,辐射带动专业发展,是本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下面笔者就"网页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谈几点浅显的认  相似文献   
15.
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特质决定了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独特性,针对艺术设计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构建良好的精品课程网络环境,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网络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19(3):119-I0001
毕金娥 教授,女,1965年7月出生,汉族。呼伦贝尔学院俄罗斯语言学院院长,哲学博士,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俄语专业负责人;自治区精品课程《基础俄语》负责人;呼伦贝尔学院俄语特色学科负责人;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俄罗斯民族研究会理事,呼伦贝尔市“421”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选。  相似文献   
17.
普通生态学是苏州大学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优化、理论联系实践、互动交流、多样性考核、配套课程系列拓展、人文情怀与生态学素质养成、智慧教学双赢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提供分享共赏与指正。  相似文献   
18.
在"JSP"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完成本课程动态网站的分析与设计。利用My Eclipse工具,结合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JSP、Java Bean、Servlet和HTML等技术解决达到系统功能强大、管理有效简单、维护成本低廉等目标。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精品课程建设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建立建设精品课程需要相关的条件、存在许多误区、精品课程只有通过建立精品课程体系才能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一、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由于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不仅在科研上不受重视,就连申报“精品课程”,也无法同专业课在同一起跑线上,基本没有申报的希望。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无形中“矮了别人一头”,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去上课,而“过渡”几年后,这批青年教师也迫不及待地“转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