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58篇
  免费   11篇
教育   19043篇
科学研究   356篇
各国文化   331篇
体育   242篇
综合类   529篇
文化理论   154篇
信息传播   61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316篇
  2015年   549篇
  2014年   1459篇
  2013年   1306篇
  2012年   1546篇
  2011年   2160篇
  2010年   1840篇
  2009年   1737篇
  2008年   1779篇
  2007年   1055篇
  2006年   959篇
  2005年   806篇
  2004年   985篇
  2003年   869篇
  2002年   797篇
  2001年   708篇
  2000年   518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板书是课堂的灵魂。曾建萍老师公开课《归园田居》(其一)的板书闪耀着智慧与艺术的光芒,反照着诗意与理趣的灵光,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板书如下:  相似文献   
152.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多义难解的作品之一,这与诗中蕴藉含蓄的语言修辞和大量典故的巧妙运用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化解读的视角出发,《锦瑟》之所以最终呈现出一种诗意朦胧多义、诗境幽隐奇缈、情感复杂曲折的艺术特色,其深层原因是儒释道思想对作者创作的交错影响。  相似文献   
15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常常会让教师在备课时陷入困境。我们对于诗歌教学总是存在某种教学观念上的误差,从而走入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诗歌的涵咏功能,以及诗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学生失去了对美的体味和感悟。《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朦胧诗的代表作,虽晦涩难懂,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因此,如何将"晦涩"变为"浅显",引导学生产生共鸣,便成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4.
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诗歌中晦涩、密集的意象运用是其诗歌的一大特点,虽然在这些诗篇里众多意象相互衬托、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甚至相互冲突,然而正是纷繁复杂、晦涩密集、纯粹朴实的主客观意象以三种展现方式形成了诗人独有的审美源泉,使得诗人当之无愧地成为英美诗歌史上继奥登以后的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55.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特征之一,含蓄的重要表现就是伎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而情境式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体会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这一点?老祖宗的理论是我们教学的指导,而西方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也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5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在国际发展新形势的影响下,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推动我国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是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其中儿童诗歌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对于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儿童诗歌的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提高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从而推动小学语文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7.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飚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相似文献   
158.
徐睿 《少年月刊》2011,(5):17-17
那段时光 风在发间眼波流转 带着清凉的俏皮 一朵又一朵小小的琼花  相似文献   
159.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开一代风气之大诗人,然由于他错综复杂的政治经历,历代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钱谦益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诗学理论,对虞山派的形成及发展以及清代诗坛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0.
郑孝胥诗歌研究始于清末民初,近百年来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三个时期。1894年郑孝胥入张之洞幕府,其诗始受关注;陈衍、柳亚子等新旧诗派的论争,汪辟疆等人的评点使郑诗研究出现兴盛。郑氏亲日后,对其诗之研究走向衰落。980年以来郑诗研究出现了复兴,但对郑氏诗歌的价值、影响、诗风变化等问题的深究还有待进一步地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