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篇
教育   256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是重要的用字现象,三者不可混同。文章讨论了高中教材的注释,并对不当之处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52.
文静 《湖南教育》2014,(11):27-30
正师: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过几篇关于"狼"的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PPT课件出示课题、作者)昨天老师发了学案,课文的预习工作做好了吗?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任务完成得如何。(师检测作者、文章出处、《聊斋志异》简介等预习情况)师:对蒲松龄的成就,郭沫若先生用一副对联作了高度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生齐读)师:在"初读感知"环节,  相似文献   
53.
正最近,笔者听了一些语文课,对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有些疑惑:语文课,我们忽略了什么?案例一:"亡羊补牢"="知错就改"?一位教师执教《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一课,有两个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一是在释题时,教师板书——亡:逃跑;二是在总结课文时,这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知错就改,为时不晚。这样的板书在很多大型公开课上也出现过,始终没有听到有什么异议。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故事家喻户晓,通俗易懂,讲的是羊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而被狼叼走了,后来牧人听取邻居的劝告将羊圈的窟窿修补好,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相似文献   
54.
正去年,我担任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那时使用的还是旧版教材,等到新学期,我再次任初一年级语文教师时,使用的已经是全新版本教材了,对于刚刚教过初一年级的我来说,这种变化带来的感受非常大。因为课文内容变化较大,所以我在备课时也比过去更加用心,前一段时间学校开展了阶段性达标课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在一年八班讲了《虽有嘉肴》这一课。《虽有嘉肴》作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选入的课文之一,在课前备课以及讲授过程中给我的触动很大。首先,在备课时,我仔细学习了教参,特别是"有关资料"部分,对于孙亚玲老师的"《学记》四题——论《学记》中的教学论思想"这一部分内容,我进行了详细分  相似文献   
55.
正文言文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承载了极其璀璨的人文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因而,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朗读、诵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相似文献   
56.
<正>准确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既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关键。这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识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偏义复词,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和技巧。在此,笔者归纳了五种方法,以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一)据形推义[名师点津]汉字大多为形声字或会意字,我们可根据字的形旁推断词语的含义。如人教高中必修三《劝学》  相似文献   
57.
通假字和古今字是古书用字的两个不同概念,对两者应严格区分。本文就中学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进行粗浅的分析,意在探讨这两者的区别,处理应该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58.
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记诵理由]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这篇古文中两个儿童的对话,既有占文的特点,又有古代孩童的语气,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59.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60.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两种用字现象,本质迥异,但有时不易分辨。本文通过对二者区别的分析,建议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引进古今字的概念,同时规范古文注解中的相关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