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50篇
  免费   2篇
教育   41273篇
科学研究   615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434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277篇
  2024年   175篇
  2023年   725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975篇
  2020年   1076篇
  2019年   1552篇
  2018年   732篇
  2017年   1231篇
  2016年   1661篇
  2015年   1942篇
  2014年   4193篇
  2013年   3453篇
  2012年   3550篇
  2011年   4286篇
  2010年   2870篇
  2009年   2784篇
  2008年   2714篇
  2007年   1702篇
  2006年   1192篇
  2005年   1146篇
  2004年   1405篇
  2003年   1096篇
  2002年   781篇
  2001年   529篇
  2000年   42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江熙 《宁夏教育》2005,(3):41-41,43
教科书上的教学目标体现着课程标准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序列性。无视课文教学目标在教材整体系统中的规定性,就可能影响系统整体系统中的规定性,就可能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可能影响有序地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2.
目标导航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2.采用“读书会”的形式,促进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相似文献   
63.
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由于学生每天由家到校,由校到家,生活圈子狭窄,写作缺乏材料。加之现在学生极少阅读,只在课堂上泛泛地读一下课.有的学生甚至一课学完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更不要说对章语言的感知和对章情味的体悟了。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相似文献   
64.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呢?我在教学实践里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5.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教学与非文学作品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当以“文本”为依托、“语言”为核心、“理解”为基础、“能力”为目标,换言之,要紧扣文本,揣摩语言,理解内容,发展能力。但“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作审美反映”㈨是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区别,可见文学的特点在于形象和审美,故文学作品的教学又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感悟(体验)、鉴赏(品味)和探究(发现)等方式,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  相似文献   
66.
对于缺乏英语语言交流环境的中国中学生来说,英语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阅读了。因此,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67.
68.
在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播语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借助语言字的美、课的意境关、人物形象美等美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水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9.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课改的今天,我们提倡“以读为本”,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回归,又是把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念的体现。《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是一篇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的好文章。可是,由于文中描述的事件的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感情、送别情景以及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难以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70.
个体互动阅读教学的“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互动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个体先按照自己的方式独立阅读本,再通过生生间、师生间多形式的交流对话,实现阅读理解与欣赏的互补性、丰富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不断提高个体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扩大阅读教学的效益。它可作如下“数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