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70篇
科学研究   110篇
各国文化   114篇
体育   127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10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我在阅读近期出版的几种不同类型期刊时,惊异地发现,封面都是梯田的风光照片。那清晰优美的线条。那恢宏磅礴的气势,那绚丽灿烂的色彩,令人兴奋而震撼,看后久久难忘。原来我熟视无睹的梯田。竟有这般庞大的雕塑之美。  相似文献   
992.
陈心月 《中文自修》2009,(10):10-10
也许是因为从报纸上得知关于世博会雕塑展的报道,我便在一个盛夏的上午前往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很久就知道这个地方却不曾参观过,因而满怀期待。 还未进展馆,大草坪上的雕塑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在耀眼的阳光下,破碎的小提琴闪耀着金光。就如同一首音乐停滞在半空中,我感觉到一种支离破碎的震撼,仿佛就连时间都停止在那个时刻。  相似文献   
993.
当许多中国人开始学习并研究中国古代雕塑时不难被遗留作品的稀少而叹息.此种现状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哲学与宗教等综合因素影响,并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作品朴实敦厚,以佛教雕塑为主等等艺术特点,其作品充分显示出了中国本土精神.而当我们在对西方雕塑顶礼膜拜时,我们应更多地挖掘本土雕塑的艺术特点,增强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94.
中国传统雕塑的缺失是中国当代雕塑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文章从中国古代雕塑历史的经验分析,强调中国传统雕塑在当代雕塑发展中的主体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释其内涵及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995.
寻找空间     
张超 《科教文汇》2009,(3):265-265
造型艺术是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而空间又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手段。绘画和雕塑是通过画面或雕塑中的面和线条不断变化而体现和揭示出深度的变换,从而给人形体空间运动的感觉。传统雕塑家往往更多的注意实体本身,而较少注意空间的表现力,现代雕塑家则将空间从密闭的体积中释放出来,并将空间本身视为构成雕塑表现力的一种必要元素。从罗丹清除雕塑上不必要的修饰开始,现代雕塑走的就是一条“建筑化”“几何化”的空间之路。  相似文献   
996.
浅谈装饰雕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装饰雕塑雕塑的一个分支,它一方面是指经过提炼、概述、夸张、变形的雕塑形式,它是从写实雕塑转化而来,在转化过程中强调形式美,另一方面是指在生活起有装饰作用的雕塑作品。它借助于人物、动物、植物,经过概括、夸张、变形,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形象,成为当代雕塑作品的主流。  相似文献   
997.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与人构成了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人要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应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环境也会深刻地影响人.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群体而言,会铸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从个体而言,会塑造一个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998.
浅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及校园建筑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既要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又要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建筑文化的环境对话、与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优势的文化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应用最新发现的考古材料 ,结合历史文献 ,对六朝石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 ,并从佛教石刻雕塑艺术、陵墓神道石刻雕塑艺术、铭文石刻书法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六朝石刻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00.
《出版参考》2009,(5):41-41
第一次看见吴为山的雕塑是2000年4月,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的多件作品。青铜的“齐白石”,从瘦削的脸孔,到长髯,到许多皱褶的长袍,捕捉了一个癯然独立的精神。费孝通是国际知名的社会学教授。我曾多次听过他的课与他的演讲。吴为山的“费孝通”比真人似乎更像费孝通:开朗的面貌,幽默的谈吐和乐观的精神都刻画了出来。“荷兰女王”是另一件我十分欣赏的作品。通常西方艺术家很难画中国人面或塑中国人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