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71.
研究和探讨土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要从现实生活中去揭示土族传统体育在历史发展中的真面目.在深入了解土族传统体育对生产生活方式、习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风、民间文学和艺术的传承作用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土族传统体育从形成到今天生机勃勃地发展,是由于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在的传授文化思想的实用价值.土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相互交融、相互滋养、相互拥有、相互渗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2.
发轫于秦汉的边塞诗,在盛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诗人出现,“边塞诗”派得以确立,并有若干佳作名篇拱卫。因其爱国主义和英雄气概显著,故宋明清以来,代不乏人。当代军旅诗歌亦受其影响,为其它诗派所罕见。  相似文献   
73.
体育职业化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适的法权体系推动经济变革引向经济丰裕,继而驱动体育商业性自主体由初级形态向职业化俱乐部逐步发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是我国体育未来自身需要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74.
北宋前期词坛在整个词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歌词题材方面表现为:歌妓词、艳情词和闺情词等传统题材依然是词人们写作的重心;对于传统歌妓、艳情和闺情题材的题意加以翻新;沿袭传统题意而运用新的语言;在传统题材里注入词人的自我主体情感。  相似文献   
75.
民本观念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强调重民、责民、养民,要求统治者自律,蕴涵着较为先进的法律文化。这种观念在思想理念层面上与现代民主法制思想的许多主张有着共通之处。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家法律文化所包含的民主性精华,是发展现代民主,建立健全民主法制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76.
世纪之交的教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上,从不忽视职业教育的角度反观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在中国教育传统和外来教育影响的交变作用下,它经历着教育认识的嬗递与变革、教育方术的发展与富集、教育本体的颠覆与重构的巨大变化过程.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整体演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个过程远远没有结束.认识这个过程,对于正确把握我国教育的发展规律、创造出新世纪全面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发展需要,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异体字的文化传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体字”是古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用字现象,这些字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其自身构形方面的因素,还有一些外在因素。由于文字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因此异体字也具有这一独特的功能。本文主要从异体字产生原因的角度来揭示异体字在汉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8.
王船山的《拟古诗十九首》承袭《古诗十九首》的体制、语言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有其积极的内容和鲜明的个性。这种方式对于我们继承传统诗歌形式,革新其内容,繁荣今天的诗歌创作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9.
AT1635A型故事是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故事类型。本文通过对中国这一机智人物故事类型的51个异文进行结构性的分析,构拟出该类型故事在中国的原型,初步推断出这一原型的发源地为湖北中西部,以口传播为特征;徐文长故事的书面传播对推动这一故事类型的广为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书面传播呈现出跳跃性特征。通过对这个故事类型产生和流行原因的分析,指出这类以智慧为核心,以“欺骗”为特征的机智人故事产生的必然性和流传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0.
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认识和继承明显是不同的。前期,庾信作为“宫体”诗人,把《楚辞》看作是“吟咏情性”的“纯美”,对《楚辞》的继承也主要是对《楚辞》中“丽词佳句”的吸收。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庾信后期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庾信在创作中都有所继承。从庾信前期与后期对《楚辞》的不同认识和继承,就能够明显看出庾信入北后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