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论家庭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和紧迫。以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为例来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对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选址的文化内涵,馆藏品展示的文化逻辑以及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对苗族“活态文化”的展示与保护等方面的分析论述,认为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在发挥民间力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多元化保护和传承形式。  相似文献   
82.
语言文字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我国历来就有“文以载道”的教学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扬”(即继承)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个性,探究民族特性沉淀的过程,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重塑民族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弃”(即批判)主要包括: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构建“民主”、“科学”、“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3.
批判继承法与抽象继承法在建国以来的历史上曾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范围内发生了重要影响,指导着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继承。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以内容价值评判为基础的批判继承法可谓更具科学性,在今天仍有提倡的必要;抽象继承法在历史上起过对批判继承法的纠偏作用,现在对我们运用批判继承法亦有一定的补充意义,但若将其确立为继承传统文化的指导方法,甚而代替批判继承法,则是不当的。  相似文献   
84.
在阐述武术教育传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必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指出武术具有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开展较为普及,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在我国传统体育中占有主导地位等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提出武术教育在履行文化责任时应注意扬长避短,博采众长;有效统筹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以及充分发挥武术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引领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5.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佤族传统体育在当地中学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佤族聚居区的中学生对佤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认同感,学校发挥的传承作用不及民族传统文化节、社区和家庭;分析表明,学生对佤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传承过程缺乏规范性是形成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6.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古代举重运动的起源及发展进行探讨,认为举重运动是一项集观赏、娱乐、健身、竞技为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87.
通过以主题为线索对《语言学理论求索集》的梳理表明,该书不仅建立了一条理论语言学研究架构,而且还展现了作者独有的理论语言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8.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中出现大量仿古建筑的情况,阐述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些低劣的仿古建筑,只是在表面形式上对传统建筑进行抄袭摹仿,并没有吸收融合其文化精髓;现代中国建筑应当继承并创新传统建筑艺术,反映出当代中国的风貌。  相似文献   
89.
李梅 《培训与研究》2007,24(6):41-42
继承艺术文化传统中蕴涵精神品性和美学价值,继承艺术文化传统中丰富多样的艺术门类,继承艺术文化传统中带永恒性的主题和题材性内容,继承艺术文化传统中独特的创作方法,这是我们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多样性表现所在。对于艺术传统的继承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促进艺术自身的不断发展。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二者是套切联系的,没有艺术的创新发展,就谈不上很好的继承。  相似文献   
90.
邓小平科教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南。邓小平科教思想中蕴含实现科教事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邓小平科教思想在实践中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