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3篇
教育   394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2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2 毫秒
4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中固家族小说又掀起了一股热湖,其中《白鹿原》与《尘埃落定》是其代表作品,她们以其浑厚的内客和一些现代艺术技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尤其是其中的人物描写,渗透着美学辩证法,深刻地展示了历史和人生的命运,透露着文化反思的气息。  相似文献   
42.
《周易》的每一个卦都是一个矛盾体,内、外卦的组合就是按对立统一的原则构建的。每一个卦又都俨然是一个整体,各爻之间不是彼此孤立、静止、毫不相干的;卦象、卦辞、爻辞的含义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在此基础上,文章论述了内、外卦的矛盾冲突、统一和转化的辩证法取向与性质。因《周易》方法论是机械循环论,其朴素辨证法消失于循环论中,然而,它仍不失为一个合理的内核。  相似文献   
43.
辩证法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范畴,也是常述常新的问题。辩证法的性质即哲学的性质,故对辩证法问题的探讨本质上是一个哲学观问题。当前,关于辩证法是什么以及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为学界所热衷,但也歧义纷呈。如何划分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坚持对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制约着辩证法理论研究的旨归.  相似文献   
44.
邓小平发展观的要义包括:从国情出发审视中国的发展问题;在对外开放中谋国内发展;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处理发展中的若干重要关系,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和富裕起来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明建设与精神明建设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4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有辩证法思想;需要正确认识传统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接纳多元的教育价值观念体系;需要冷静地分析升学率问题以及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我们不忍心学校教育老是停留在应试教育方法上,但在教育思想方法体系所形成的连续塔级结构中,素质教育方法和应试教育方法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素质教育不能拒绝记忆能力和量化评价思想;考试和素质教育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开始,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教育内部可以有许多作为,比如教材设计、试题编写、降低考试难度、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等。  相似文献   
46.
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大会讲话中关于“四个统一“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建立在马克思唯物辩证的系统观基础之上的.认真学习“四个统一“的思想及其科学的方法论,对于搞好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卓越的自发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家。他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一些自发的但又十分明确的辩证法思想,他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中觉察到了对立面的统一,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并且由之窥测到一切运动变化来源于对立面的斗争,肯定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8.
邓小平不仅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本文着重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历史经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群众观点等基本原理,论述了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发展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从《老子》的道论和辩证法入手,从忧患意识、辩证思维、审美追求三个方面论述了《老子》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纵观《论语》,孔子施教,从来“不轻授”。“不轻授”体现在:适时施教、有限施教和“无言”之教等方面。“不轻授”与启发式相生相伴、相辅相成,为学生自求自得提供条件,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的认识、实践和创造能力等,“不轻授”是孔子实现其培养完美人格教育宗旨的重要方式。历史上,大凡儒学教育等名家无不继承孔子“不轻授”的施教传统,“不轻授”对古代许多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形成均产生过直接的影响作用。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改革,就其本质意义而言也是沿着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造多于教师活动这一方向演进的。因此,“不轻授”的传统在现代亦得到了空前的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