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23篇
教育   340篇
科学研究   61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土地利用定量评价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的热门问题,BP神经网络定量评价方法是被应用于土地利用评价中的新方法。介绍BP神经网络的概念,阐述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原理,分析其优点,从拓扑结构确定、输入数据处理、评价工具选择、评价模型的学习、利用评价模型评价五个方面,解析BP神经网络在土地利用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为土地利用定量评价提供一种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32.
基于1980s、1990s、200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2010年欧空局(ESA)Globcover分类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1980s—201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农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连续性增强,成片分布;林地和草地1990s破坏严重,2010年区域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水域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减少速度之快,触目惊心;受城市化进程影响,1990s—2010年建设用地增长最快,呈规模化、成片发展;1980s—1990s未利用地得到大幅度开发,2010年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增加且趋于成片化发展,地块连续性增强.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黄河源头区作为研究区,选取2008年、2010年、2011年的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 TM影像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方法,经过遥感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获取黄河源头区2008年至2011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现状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直观地反映出黄河源头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年际间的动态变化状况。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黄河源头区的土地管理对策进一步进行优化,以期为同类地区的相关土地管理研究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34.
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The 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简称ENVI),辅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软件进行图像的处理与分析。以新化县为例,对2001年和2011年两期校正融合后的IKONOS影像进行分类和处理,得出土地利用变化及相互转变的关系,利用动态度数学模型,揭示新化县2001年~2011年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5.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边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TM/ETM 遥感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获得西双版纳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数据;从结构变化、类型变化、空间变化3个角度,系统分析1990-2010年间西双版纳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规律,并对轮歇地、茶园和橡胶园3个典型地类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表明:①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呈现以“林地-园地-耕地”为主导的地域结构特征,有林地是最为重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橡胶园是最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②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速度呈加快趋势,土地利用强度呈增加趋势,近10年来则更为显著;③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有林地不断减少,橡胶园、旱地和茶园不断增加;有林地为面积减少最多的地类,橡胶园为面积增加最多的地类,轮歇地为增速最快的地类,灌木林地为减速最快的地类;④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发生转化的地类主要是轮歇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主要的转化方向是轮歇地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转化,橡胶园和茶园的主要来源是有林地和灌木林;⑤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变化较显著的地类是有林地、灌木林地、橡胶园、茶园和轮歇地;有林地呈以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灌木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西退东进、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橡胶园呈以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以景洪市区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6.
杨清可  段学军  叶磊  张伟 《资源科学》2014,36(4):712-721
针对已有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忽视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负效应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非期望产出模型SBM-undesirable,并选择长三角地区16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投入产出要素进行定量调整。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其进行效率评价,能够避免传统DEA模型径向角度选择所带来的缺陷,提高效率评价的准确性,比传统模型更具有清晰的刻画功能。在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偏低,平均效率呈"凹"字形波动趋势,环境污染等非期望产出的存在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各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在研究期内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②从效率分解变化看,土地利用的纯技术效率的变化是导致技术效率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而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且具有明显变动幅度,整体上利用的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③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除2006年外均呈现不均衡特征,沪宁杭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而苏中的南通、泰州及浙北的舟山、台州等市效率偏低,整体上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异特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非均衡化特征明显;④通过对研究时期内土地利用非DEA有效城市的分析,发现各市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效益产出不足和环境负外部效应产出过多等情况,优化要素配置能力、减少负外部效应产出和增加单位土地有效产出是改善利用效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7.
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工作实践为基础,阐述了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8.
丁学谦  吴群  刘向南  谈林沂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11):2233-2246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对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3个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情况,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探究3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6—2019年中国“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系统呈现“低发展水平、高耦合度、低协调度”的特点,3个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耦合度呈现曲折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总体上由失调衰退阶段向协调阶段转变。②3个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更高,绝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等级,但耦合协调度没有达到协调发展阶段。③经济实力、外部制度环境和金融规模对3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消费能力、环境规制、政府能力及金融效率则不利于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丰富了“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对助推3个系统的协同发展演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9.
模拟法是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的形式就是程序模拟,情景模拟等,在土地管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教学目的和实践要求,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分析各类模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课程实践中的应用,评价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一、创设情境,缓解压力学习是学生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布鲁纳说:"如果教学富有成效的话,那么在教学人员帮助下的学习一定比个人独自进行学习所遇到的危险、风险或苦恼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