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23篇
教育   340篇
科学研究   61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针对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内外业不能一体化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Windows Mobile系统的PDA的土地利用调查与变更方法,该方法能够完成变化图斑的属性核查、对土地利用与变更的数据进行采集、实时或准实时地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修改和编辑,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更新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传到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了土地利用调查的内外业一体化。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2.
采用植被群落调查方法,对位于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开展了野外综合考察。基于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LUCC)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利用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物种数、群落α多样性以及群落β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量是随着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但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数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菊科植物则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规律;豆科植物则呈现出现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生态工程区域,无论是物种总数不同科目物种数量均是最少的;②物种重要值的分布特征是:羊草、克氏针茅等建群种在背景样地中最高、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其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伴生种、杂类草的重要值逐渐升高。在生态工程区,羊草的优质牧草物种重要值是最高的;③总体上,研究区草地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在轻度与中度利用样方中较高,背景样方次之,重度利用样方中最低。而生态工程区,其各个指数均则介于轻度、中度利用与背景样地之间;④群落相似度指数在轻度与中度利用草地样地最高、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生态工程区与背景样地相似度指数较高,说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83.
刘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2,34(4):758-768
本文基于野外实测剖面数据,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采样点尺度上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对伊犁新垦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全钾的影响不显著;②不同地形因子对表层土壤养分要素影响的显著性各异。4种养分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在500~600m梯度平均含量均最低,600~700m梯度波动范围均最大;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在高海拔梯度的平均含量高于低海拔的含量,全磷的平均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呈倒U型分布;③有机质和全氮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3°以上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3°以下;在坡度〈1.82°时,4种养分含量的波动范围最大;④全磷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阴坡的各种养分因子的平均含量不同程度的高于阳坡的含量;除全钾外,各种养分因子在阳坡的波动范围均大于阴坡的范围;⑤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条件的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影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低情况存在差异,表现在较高海拔、较大坡度和阴坡上中覆被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农田和低覆被草地,而在较低海拔、较小坡度和阳坡上则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84.
分析了容积率在土地利用中的必要性和容积率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关系,指出容积率的确定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最后对怎样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容积率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5.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并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就对燃烧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过预测。  相似文献   
86.
近25年来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选取整个西安地区作为研究区,以1978年、1988年和2003年3期Landsat MSS/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以DEM及派生的坡度数据作为分类的辅助因子,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提取研究区25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并结合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引起变化的根源。研究表明,25年来:建设用地面积通过侵占周边的大量农田以及砍伐林地而得到迅速扩大,扩张了1.95倍;耕地流失严重,共有69 411.61hm2被挪为它用,减少率为每年1%;园地面积有较大增加,是1978年初面积的3.4倍,有力的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国家政策法规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宏观调控作用,铁路和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的发展是城镇建设用地迅猛发展的直接动力,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而第一产业的发展和比较效益的作用使得园地面积有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87.
利用2001~2010年南安市土地利用和三次产业产值等数据,分析了南安市产业结构、用地结构、土地利用效率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南安市处于工业化中期,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持续转化为建设用地;地均产值年均增长20.25%,但总体水平偏低;土地产值结构系数农业用地从8.27急剧上升到18.50,非农用地微升,土地利用效率出现下降趋势.最后针对性地为南安市提出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土地优化配置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8.
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通过对土地变更调查及乐清市历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社会机制是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89.
以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对江西省近几年土地利用状况相关资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阐述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特点,并分析了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江西省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矛盾,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促进江西省土地的优化利用,应采取以下措施对策: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大力保护耕地;开展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整理,挖大建设用地存量;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优先保障重点产业用地的有效供应;积极发展节地经济,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与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90.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与机动化特征凸现。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高密度集中发展特征明显,表现为人口密度高、土地开发强度大、土地利用多元化、城市布局形态集中紧凑等;另一方面,机动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交通系统正由以步行、自行车为主的传统交通结构向机动化交通结构转变。我国城市发展的独有特征,使得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较发达国家更为密切的关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特大城市将同时面临人口、土地和机动化三方面的沉重压力,城市的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将日益突出。研究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