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0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周作人30年代以前的散文,在"平和冲淡"的审美理想原则下形成了"清淡中见腴润,冷鬃隽中蕴苦涩,平和中透凌厉"的艺术风格.这种特色的形成与他尚理的个性、博杂的学识、悲悯的情怀以及苦涩的现实有关,同时又有西方随笔的议论风格、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的韵致和日本俳句情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劝世良言》、《钦定旧遗诏圣书》和《钦定前遗诏圣书》对洪秀全思想影响巨大,洪秀全"男女平等"思想、禁止奸淫妇女和反对淫乱思想、"为妇之道"思想、多妻制思想、对待女奴婢的思想以及妇女贞节观皆同这三本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们是洪秀全"耶儒合流"思想的主要来源.但从实质上看,洪秀全的妇女观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而且在西方上帝的宗教招牌下有过之而无不及.洪秀全不可能具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马彦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112-114
在蚌埠双墩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器和具有特殊的含义的金箔上,出现了大量繁复和突出的蛇的造型和纹样,从实物上证明了把蛇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上古时期淮河中游地区文化的独特现象,反映了古淮夷地区"夷"族氏族文化特征。其形成因素,是环太平洋地区原始宗教及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是淮河中游地区原始生殖崇拜的物化表现,是本地区地理、自然环境造成的自然禁忌崇拜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古淮夷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蛇崇拜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古的知庄章组字声母的读音在不同方言区和普通话有所不同,在镇原方言中有舌尖前塞擦音和舌尖后塞擦音两种读法。声母读为舌尖后塞擦音的韵母的发展和普通话基本一致,而读为舌尖前塞擦音的韵母的演变根据等呼和韵摄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朝鲜李仁老《青鹤洞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抒发自己的意愿及理想为主要内容;二文虽造语平淡,但所用意象鲜明,寓意深远.因构建各自理想的基础的不同,导致二文的思想旨归各异:《青鹤洞记》充满对归隐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惆怅,《桃花源记》体现的归隐意识则是对自身理想的坚守。两篇文章行文脉络各具特点:李仁老按事件发展顺序平淡叙述,陶渊明则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整合梳理先前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和为审美尺度,以仁为审美思想的核心,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学思想。他用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去实践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在诗、礼、乐的有机相融中实现他崇真、致善、尚美的价值取向。他的审美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可贵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闽南方言近指指示词"只"应源自章母之韵平声的"之"。"只"的基础语音形式为[tsi],在闽南各方言区音同或音近于"之";由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只""之"声韵相符;由历时的语法功能来看,"只"有传承自"之"的痕迹;"只""之"声调有异由禁忌词避讳造成。  相似文献   
18.
士大夫议政成为风气,是宋代政治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根据传统的"思不出位"政治道德观念,宋代士大夫议政这种行为的正当性基础并不稳固。针对越职而言、出位而思的行为,宋人态度因时、因事、因人不尽相同,且经历了挑战、调整、重释。尽管越职而言始终被严格限制,但在道德激励、舆论同情、甚至君主包容下时有发生,而且制度中也保留了一定可以畅所欲言的空间。至于出位而思,宋代士大夫通过学理上对"位"的再阐发,创造新的政治实践伦理,使士大夫议政的正当性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20.
客赣方言的量词"只"可广泛地通用各种事物,它和客赣方言周边的湘语、闽语和吴语一样都是汉语史上唐五代时期"只"作为通用量词的保留和传承。"只"之所以能成为通用量词,是由其表示本义时的认知焦点注重物体的"单独性"决定的,这与汉语史上的另外两个通用量词"枚"和"个"的泛化基础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