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94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已在深圳降下帷幕,中国又迎来了继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后的再度辉煌,并通过深圳这一窗口再一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作为本世纪初在中国举办的第三个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人们的社会态度如何呢?以深圳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从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向三个方面,描述分析了深圳大学学生对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社会态度。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2.
王宇     
《中华武术》2013,(8):2
  相似文献   
43.
《大学生》2012,(Z4):30-31
新飞人,好学生2011年9月8日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年仅22岁的苏炳添以10秒16的速度一举夺得男子100米的冠军。该成绩不仅达到奥运A标,让他获得了直通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门票,更是打破了沉睡13年的全国纪录。继刘翔之后,众人把"中国新飞人"这一瞩目称谓赠与了苏炳添。其实,苏炳添的真实身份是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生,而成为"中国新飞人"后,现役运动员与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无  相似文献   
44.
夏荫 《集邮博览》2001,(8):10-10
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8月22日-9月1日即将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世界体坛上的一件盛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是只限大学生参加的世界综合性运动会。由于参赛的国家、地区和运动员都很多,因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有“小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称。  相似文献   
45.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梦,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当我真的站到冠军领奖台的时候,我激动不已,因为我这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训练的艰辛历程,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鉴证。  相似文献   
46.
《中国教育网络》2011,(11):48-48
近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闭幕。执行局局长梁道行指出:“本届大运会全面引入新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大运会信息系统由运动会IT系统、赛事成绩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运行保障与支持系统四大部分组成.这四大系统全部获得IPv6网络环境支撑,并采用1Pv4/v6双栈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7.
随着深圳大运会审计结果的公告,其中所牵涉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所暴露出的五大问题对正在筹备中的沈阳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有较大的警示意义,同时也对我国新形势之下的体育反腐工作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的关注度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大运会相关知识比较缺乏,但都有兴趣了解;赛事的观赏性和赛事的级别是大学生观看或收看大运会比赛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对大运会相关活动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都比较高,参加目的明确。  相似文献   
49.
戴德翔 《辽宁体育科技》2012,34(5):66-67,83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对阿联酋、中国对捷克、中国对巴西的三场比赛中队员在中投、远投、内线进攻、突破、快攻、罚球以及进攻篮板球等七项进攻得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男篮(以下简称中国男篮)在远投命中率,内线进攻得分与进攻篮板球等方面与其他三个队相比有较大差距,而快攻的成功指标又高于其他三个队,目前中国男篮尚未形成具有明显特点的战术风格,队员在临场技战术运用水平、团队配合意识、个人对抗能力以及丰富大赛经验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0.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法等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中国代表团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我国大学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一体化"培养模式、"体教结合"培养模式、"教体企相结合"培养模式。将体教结合纳入"举国体制"、把培养人作为高校体育竞赛的重要任务以及建立完备的高校竞赛体系和良好的运动队管理模式是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