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5-2008年奥运周期中,中国体操男队在世界三大赛上共获得21枚金牌(奥运会7枚、世界锦标赛10枚、世界杯4枚),4年时间所获金牌数占中国男子体操队全部85枚金牌的24.7%.  相似文献   
12.
通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统计法,对第三十七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男、女体操队运动员的完成情况和成绩进行统计,通过纵向对比了第三十四届和第三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难度编排和完成情况、艺术表现等,旨在为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和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我国男子体操队的实力在一定时期仍然保持领先地位,女子团体实力较差,但是提高也很快.中国男子体操队在各单项上都存在夺金牌的实力,但是在表现力量的项目和动作的稳定性以及心理能力有待提高.另外,中国女子体操队传统强项高低杠出现滑坡现象,新老队员的交替出现断层.相比之下男队的梯队建设走在世界体操领域的前列,一直走在世界竞技体操的前列。  相似文献   
13.
七彩许愿树     
《快乐阅读》2008,(10):120-121
金秋十月,一起享受金灿灿的阳光吧。亲爱的典心们有什么愿望呢?来信告诉一依姐姐吧。姐姐会在七彩许愿树下,等待纯白的信鸽送来你们的愿望。快快许愿吧!  相似文献   
14.
第16届亚运会体操比赛于2010年11月13-17日在我国广州举行,共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名体操运动员(女37名、男83名)参加了比赛。经过5天10场比赛,中国男、女体操队以绝对的实力和稳定的发挥,获得13枚金牌、7枚银牌和1枚铜牌,再次称霸亚洲。现结合本次亚运会比赛情况,对我国男运动员的实力进行分析,为2012年奥运会备战提供参考。一、比赛概况(一)中国男队技压群雄本届亚运会,中国男队的参赛队员是刚刚获得鹿特丹世界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中国男子体操队在38、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表现。分析结果表明:在3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中国男队只获得了1块金1银1铜的成绩;在3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中国男队5枚金牌,创造中国体操队在世锦赛最佳成绩。中国体操男队只有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才有希望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6.
第30届夏季奥运会体操比赛于2012年7月27日-8月7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经过9天13场精彩纷呈的争夺,14枚金牌被9个国家瓜分。中国男女体操健儿,克服多种不利因素,顽强拼搏,获得4金、3银、1铜的优异成绩。现就男子比赛的情况作一简要述评。一、团体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伦敦奥运会团体决赛中,凭借高超的技术、稳定的发挥、顽强的意志和团队的精神,以超出第2名日  相似文献   
17.
第28届奥运会中国男子体操队"保冠"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男子体操队是27届悉尼奥运会体操赛男子团体冠军得主。距离第28届奥运会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男子体操队要想保住男子团体桂冠这一荣誉,任重道远,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用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从制定训练计划;正确理解新规则;克服弱项;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金量等多个层面对新奥运周期中国男子体操训练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为中国男子体操队的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自2006年国际体联施行新规则以来,世界体坛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和态势本文通过录像观察和数理统计法,对06年全世界各大体操赛事男子决赛成绩及我国体操队员进行对比统计分析,提出目前我国体操队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体操健儿在胜利迎战2008年奥运会的训练和比赛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闻背景中国男子体操队经过4年的沉寂,终于在北京奥运会上爆发了。8月12日,中国男子体操队不负众望,以绝对优势击败卫冕冠军日本队,以286.125分继8年前在悉尼夺冠后,重回世界之巅。  相似文献   
20.
最留恋的瞬间2004年,举重选手努尔詹·塔伊兰以总210.0公斤的总成绩夺得雅典奥运会女子48公斤级举重金牌,成为首名赢得奥运金牌的土耳其女运动员。她说:这是土耳其妇女在奥运比赛中的第一个巨大胜利。我决心将这一胜利献给土耳其民族。四年后的北京,她抓举开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