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57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王志远 《武当》2014,(11):17-20
太极尺拳武不耀武,而以柔弱示人;威不扬威,而以德技化人,其修为的最终目的是明确而统一的,即修为内。张三丰诗云:“年月日时空有着,卦爻斤两亦支离,若存会得绵绵意,正是勿忘勿助时。”说的是,长年累月的追求着法,最终总是徒劳“空”的,推求“卦爻”方位变化,权衡“斤两”轻重,最后亦是支离破碎的,唯有存得“绵绵意”才是根本。“绵绵意”,即绵绵气也。绵绵也。“勿助者”,顺其清静自然也。  相似文献   
32.
马雷石 《武当》2004,(1):19-21
心拳十二大势为心意六合门重要的十二把力的盘法。必须在六艺的基础上方可盘习,每一大势内必含六艺内涵。现据南阳张志诚一脉谱传心拳七世陈合龙、水氏家传心意拳水普慈、唐百仪一脉丁正喜等恩师所传及本人练功浅见,整理出十二势的定法盘法,望习者在定法中盘出随心所欲之内,方不失其真谛。不到之处,望心意(形意)同门及武林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33.
谢守忠 《精武》2004,(2):33-33
中医与武术同属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二者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享誉世界的少林武术便强调武、医、禅的结合。现在有的武者只求武艺精,而忽略了相关文化的学习,结果导致功夫难有很大的提高。 本文作者在学医的同时勤习武功,并且将二者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34.
文存 《健身科学》2008,(10):33-33
太极拳的"内"是蕴于体内的一种,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周身关节、肌肉和韧带做到最大限度放松的前提下,在动作的运行、蓄发、转换和定势中,以意引气,将在丹田集聚的内气,运行到全身关节,送达肌肤,贯注于四梢,再复归丹田,这样缠绕往来,从而形成一种浑厚、松沉、富有弹性的内。  相似文献   
35.
孙宏建  李照山 《武当》2006,(7):24-25
王芗斋先生强调: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大成拳之所以把桩功放在首位,就是因为站桩能获取技击所需要的力量体系,尤其是站技击桩,则可达到培养锻炼“内”之目的。  相似文献   
36.
读《中华武术》2007年第11期尤志心先生《再揭太极拳内的神秘面纱》一文后,触发了写此文的灵感。“四两拨千斤”一语出自《太极拳论》“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相似文献   
37.
介绍了钢专混凝土性骨架拱桥的施工监控理论和方法,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参数识别及敏感度分析,对实测值和理论值进行比较,通过误差分析提供的信息,对结构进行控制,成桥线性符合设计要求。达到控制目的。  相似文献   
38.
太极劲两次飞跃的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技术的创建深受《老子》、《易经》等学说的影响,在用力方式上以收与透的一贯性为基础,经过了"松、柔、刚、分、合"五个阶段的改造后,发生了"内"与"内的分化"两次质的飞跃,达到收与透相吻接的状态。  相似文献   
39.
邓许庚 《武当》2011,(6):35-36
真正的武技应当是在实战中能取胜的技法。要想在实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平时就应加强实战能力的训练。而实战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步骤和方法的。一、提高技术动作的娴熟性技术动作的娴熟性是指训练人员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术动作。它包括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多用性和组合性。(一)连贯性技术动作的连贯性,是指具有把单个动作连接使用的性能。例如,拳法、腿法、摔法的连接使用,  相似文献   
40.
马雷石  刘海峰  冀潜 《精武》2009,(6):34-36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