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450篇
科学研究   142篇
各国文化   50篇
体育   139篇
综合类   70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孩提时代,我们看过许多神话故事,有中国的神话,也有西方国家的神话,如果善于思考,你也许会发现,在神话传说里,中国的女神和西方的女神来到人间,她们的目的是不同的。这种差异背后的缘由,发人深思。威武凶悍的西方女神古希腊神话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女神可能就是雅典娜了。她通常手持长矛,全身戎装,一副战士的形象,非常威严。在特洛伊战争中,  相似文献   
92.
饶莉 《考试周刊》2015,(23):23-24
古希腊人从理性的立场出发,最先展开了对人和宇宙的研究。他们超越了知识的实用性功能,而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着迷于知识的确定性问题。他们首先把道德和善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他们超越任何功利的考虑、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他们勇于创新,不为权贵和所谓的权威所束缚,推崇个人自由。这种精神是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3.
"悲剧消亡"思想是尼采悲剧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尼采认为,真正的希腊悲剧精神是一种可以净化人生的审美存在,而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始的理性文化,则彻底地把悲剧葬送了,悲剧的消亡到重生就是"从事辩证法的苏格拉底"到"从事音乐的苏格拉底"的一个历史性的历程。通过希腊悲剧精神的回归,尼采的悲剧美学思想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4.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最好的老师是诗人,剧场是城邦的缩影。悲剧在古希腊不仅仅是作为娱乐市民的戏剧,更是城邦教化公民的教育工程。文章从"人性的尊严""生活的意义""公民的德性"等诸方面来阐释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突显悲剧的教育性意义。悲剧教化对当下教育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培养的是人而非产品"。  相似文献   
95.
命运悲剧在古希腊悲剧中具有无穷魅力,本文通过重读《特洛亚妇女》并借助悲剧观念对命运的神秘性及模糊性进行探讨,旨在剖析古希腊悲剧所特有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6.
欧燕飞 《考试周刊》2011,(43):47-48
无论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还是社会中,异性与同性之间的性爱都广泛存在,同性之爱更是古希腊罗马十分推崇的文化实践和独特的文化现象。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在古希腊罗马中存在的另一个群体——拥有两种性器官的个体。这种特殊群体的存在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一种有趣而又独特现象。这种拥有两种性器官的个体被称为"两性人"、"阴阳人"或者"雌雄同体",他们不属于男女中任何一方,但是却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存在折射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性别理想,是一种超越男女性别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97.
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象下,仍活跃着一个又一个政治精英的身影。虽然在民众具有平等政治参与权的情形下,雅典政治精英们确立权威、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是比较独特的。但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运作是在政治精英们的推动和维护下实现的,城邦的繁荣也离不开他们的贡献。所以古代雅典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精英主导下的民主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精英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98.
<正>"governance"(治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kubernan",原意为控制、引导和操纵,柏拉图将其引申为对人的统治与管理。《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控制、管理、整治"。可见,治理的本源还是管理,但其更突出管理深化的要义。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治理从主体上强调多元共治,从理念上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从运作上强调各利益主体的合作和协商,其最终目标是求同存异、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99.
<正>从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P.Apollonius,约前262前190年)对圆锥曲线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窥见调和点列的雏形;在古希腊数学家梅涅劳斯(Menelaus,活跃于公元100年前后)、帕波斯(Pappus,活跃于公元300约前190年)对圆锥曲线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窥见调和点列的雏形;在古希腊数学家梅涅劳斯(Menelaus,活跃于公元100年前后)、帕波斯(Pappus,活跃于公元300350年间)探索到交比不变形的基础上,法国数学家笛沙格(G.Desargues,1591350年间)探索到交比不变形的基础上,法国数学家笛沙格(G.Desargues,15911661)首次建构了圆锥曲线中调和点列的理论框架,并丰富了阿波罗  相似文献   
100.
马克思的全部作品,特别是《资本论》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剥削系统的罪恶方面,因而包含着强烈的道德判断.对于马克思而言,资本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其积累欲.马克思本人并不是宗教信徒,但他充分利用了路德和托马斯·莫尔这两位基督教思想家的作品,后者帮助马克思解释作为资本主义起点的“原始积累”过程,这一过程导致了诸多过度.要理解马克思成熟思想中对罪恶的认识到了何种程度,必须重视马克思对“剥削”概念的分析所处的中心地位.20世纪后半叶享有盛誉的两位法国哲学家米歇尔·亨利和雅克·德里达认为,马克思哲学可以看作是对世间大恶的批判,尽管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体系.与一般的伦理学假设不同,马克思哲学没有确保历史必然有一个“幸福的终点”.马克思关于恶的思考,其最伟大的贡献可能在于,他洞察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支配原则的极端堕落一面,即不管是19世纪还是今天,都把追求自我的物质利益看作是最高的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