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66篇
综合类   65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技击性是武术的重要特征,对技击性定位过宽,会导致单纯运用"实用性"来衡量武术技术从而限制武术的发展模式;反之,技击性限定过于狭隘,又会忽略武术技术传承而失去自身特色.技击性判断应该限于传统武术范围,传统武术技击性需要理清其定位:传统武术以技击为宗但并非以技击为目的,技击只是通向目标的手段,只是传统武术"打、练、养"中的一个特征.传统武术技击性存在两个限定条件:传统武术技击性以流派武术技术标准为前提,同时负载着武术审美功能.武术技击性受到艺术审美、流派技术标准限定,正是武术可以融入诸多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2.
世界武道变革的先驱、"截拳道"创始人、武术哲学家李小龙自幼随父亲练习太极拳,迁居香港后师从武学泰斗叶问练习咏春拳,后来到美国西雅图学习期间不断学习中西武术,这些丰富的习武经历,为李小龙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美国西雅图留学归国后,李小龙出演《唐山大兄》、《龙争虎斗》等电影,在较短时间内奠定了在功夫电影中的不朽地位。李小龙在武术技击理论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创立的"截拳道"开创了世界武学之先河,在中国武术史乃至世界武术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赞誉为"功夫之王"、"武者之圣"。  相似文献   
63.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对压力和困境时表现出消极的应对方式。这既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又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本文结合心理学知识,从武术技击的特性入手,发扬武术传统价值,在武术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矫正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实现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4.
潘世春 《武当》2014,(9):30-32
形意连环肘的套路短小精悍,招法鲜明,实战技击突出,在近身搏击战中,因肘击用法威力巨大,备受各派拳家所重视。拳谚云:“宁挨十拳,不挨一肘”。在实战中,往往一肘即可决定双方的胜负,这就是肘法在实战中的显著效应。一、预备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叩齿,舌顶上腭,目光平视。(如图1)二、进步左鹰捉1、两小臂缓缓向上抬至胸前,掌指朝前,掌心朝下,掌根拇指侧贴身,再下按至丹田处的同时,两腿随按掌屈膝下蹲。(如图2)  相似文献   
65.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访谈法对日本武道在近现代的转型中技击的处理进行了梳理和提炼,认为日本武道在转型中恰当地扬弃了其技击传统,通过整合使技击成为武道技术体系的共同灵魂,品位提升的行为阶梯,契合现代体育的安全载体、精神教育的职能手段。并在比较学视域下对当代武术发展渴求技击回归的现实进行了审视和呼吁。  相似文献   
66.
<正>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健身性之外,其高度的娱乐性、观赏性使之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而在演练的整个过程中,眼神对增强气势,对武术精、气、神的体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眼神的概念、作用以及目前眼神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武术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眼神训练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训练方法,为提高武术演练水平提供或多或少的帮助。1研究背景武术,作为一项中国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67.
在传统武术中,拆招说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有些思想保守的民间拳师甚至将此视为“不传之秘”,对弟子非经长期考验而不轻易示之。因此,不明真相者往往将这项“拆拳”内容视为神圣的武功精髓而“敝帚自珍”,让徒弟提前按自己假设好的进攻动作中“大展神威”,关着门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68.
徐太平 《精武》2007,(1):26-27
太极打手是太极拳练习技击的方法,不练打手,很难深刻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要求,很难学以致用。“走架(练套路)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要求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处处想像着与敌手对阵,无人若有人,揣摩每招、每式的作用,灵活运用拳架中总结的各种技击方法和动作。本文介绍的这套打法捶法。是笔者综合各派拳法创编的,是太极拳打手的具体打法。其采用的是孙氏太极拳的高桩身法和进必跟、退必随的步法,武氏太极拳的步法在里面也有所体现,全套打完共击拳230多次,使太极拳能打、善打、敢打,并能适应散打、搏击运动。动作以刚为主,柔为辅,招招既打又防,势势能攻能守,连贯顺畅,节奏分明。速度可快可慢,劲道可大可小,力度可轻可重,动作可柔可刚,因人而宜,灵活采用,呼吸可采取自然呼吸,也可配合呼吸,整个套路让人感到十分新颖、自信、轻松、简单,适合各种人群习练。此套路共有四十八式,可以全套习练,也可以拆出单式习练。下面向大家重点介绍其中的五个捶法。  相似文献   
69.
南枝拳     
黄茂烈 《精武》2006,(7):18-19
南枝拳是南拳中一个出色的拳种,属后发制人的实战技法。据传,此拳出自南少林寺,为洪熙官所创,寺僧何岩曾学此拳。火烧少林寺时,何岩出走广东,至海陆丰碣石收徒传拳。陈南枝是何岩再传弟子,是门中成就最高之人。陈南枝(1847年-1925年),又名鉴山,为名震一时的技击高手。潮汕武坛和民众都佩服其功夫,公认其为“好手南枝师”,并称其所教的拳为南枝拳。  相似文献   
70.
民国时期武术竞技述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武术技击特性和竞技价值的科学认识与弘扬使民国时期的武术出现了竞技化的发展方向。这一发展趋向与当时民族观念的驱促、奥林匹克运动的冲击也有密切关系。民国时期的武术竞技呈现出融武德观念、含民族情感、寓军事色彩、重实用价值的特点,其中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