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69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郭树璞 《武当》2004,(8):7-7
武当拳身法示要,是节选于我老师河北省沧州有名武师郭晋武讲的武术秘诀。老师讲,武当拳法在与敌搏击时,身法最为重要。身法之关键,须于手足之动作灵通一气,进退有方,躲避得机,起落如式,变化迟速,不失其矫捷敏快之法。如是,法术完备,应用得力:拳谚日:“何为打,何为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何为闪,何为  相似文献   
22.
中国现代散打拳法是把拳击和传统武术的手法融合在一起,更增长了它的实战威力。常见的基本拳法有直拳、勾拳、摆拳、弹拳、鞭拳。  相似文献   
23.
克利 《武当》2004,(9):22-22
太极推手最能体现传统太极拳的阴阳变化,举动轻灵,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等诸特性。  相似文献   
24.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动上身天地翻”。本人根据多年的习练体会,从拳法特点上阐述心意六合拳的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25.
昌沧 《中华武术》2005,(6):16-18
今年欣逢著名武术家、教育家张文广教授九十华诞。  相似文献   
26.
李扬 《平原大学学报》2007,24(6):125-127
从理论上讲,任意两种或多种拳法之间都可以组合。受传统武术思想的影响,在散打运动员的训练与竞技实践中,拳法连击未能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拳法组合连击技术的进攻形式是非常繁多的,且具有腿法所达不到的高度机动性,灵活快速的攻击是拳法组合连击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散打王比赛在全国开展的火热,学习散打热也席卷全国,’随着现代技击运动的发展,拳法与腿法协调配合更加完善,趋向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它随着现代技击技术的提高,技术要求也更加严谨,难度也随之加大。因此对于身体素质的全面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拳法与腿法技术的精熟程度,将对散打队员在比赛中胜负有主要的作用。文章从“拳法、腿法的力学原理”、“拳法与腿法的实战作用”、“拳法与腿法在实战中的有机协调配合”等方面来阐述散打中拳法与腿法在施展中协调配合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28.
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起拳术时滔滔不绝,拳师与他人对打时,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个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妇女,但每次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拳师恨恨地说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有关刊物及杂志,不断刊载有关八极拳方面的内容,有涉及到八极拳之拳法、拳理的,也有谈及八极拳之源流的。其中不乏有些高论,也值得学习与借鉴。但有的是在炒作做秀,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捏造历史。本来写书立传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如若吠影吠声,就大可不必了,误人且误己。今就吴氏八极拳的源流赘述于后,望阅君鉴之。  相似文献   
30.
张连富  阎长河 《武当》2007,(9):11-14
第五趟 29、下云手高盘张口 左脚向右脚后偷步的同时,两拳变掌向体右下方云摆,眼视右前方(图36),右脚向右侧横跨一步,后脚尖外撤成高坐盘步;同时,随体右转,两掌成抱球势,眼前平视(图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